五卷纪事写扶贫岁月 七载寒暑谱帮扶年华——学校举行帮扶礼县雷坝镇蒲陈村纪事五卷本结缉仪式

    1117日,在脱贫攻坚冲刺收官之际,西北师范大学在礼县雷坝镇蒲陈村举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会暨帮扶纪事五卷本结缉仪式。帮扶纪事五卷本包括一本故事《那山那人那事——蒲陈印记》、一本纪事《扶贫志富民经——蒲陈帮扶纪事》、一本画册《美丽乡村入画来——图说蒲陈》、一本报道《一墙花开——媒体眼中的蒲陈》、一本产业讯息《礼县好礼——产业富民 礼出蒲陈》,通过客观反映蒲陈村发展变化,全面梳理总结帮扶工作成效,既对西北师范大学对蒲陈村的帮扶工作进行了全景呈现,也为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基础。西北师大蒲陈村帮扶工作组组长、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景,帮扶工作组副组长、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李迎新,驻村工作队干部,礼县雷坝镇镇长马继军以及全镇各村第一书记参加仪式。


 

 

 

    一所大学,历寒暑七载而矢志不渝;三代干部,经风雨千里而历久弥坚。他们用实际行动把厚重和温暖的扶贫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兰仓大地。

一所大学的千里扶贫路

    从黄河之滨、塬峁芬芳的金城兰州到长江上游、山峦叠嶂的礼县雷坝,往返近1000公里的路,西北师范大学的帮扶干部不知道走了多少回,但他们知道,这一走整整走了7年。

    七年时间里,西北师范大学先后派来了59余名帮扶干部来到蒲陈村,他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把群众的事当自己家的事。“我在兰州打工的时候,王晓丽专门来工地看我,和我一起吃饭、一起商量家里应该怎么发展。我们家父母年龄都大了,孩子年龄还小,我是主要的劳动力,她经常来家里或者打电话询问我家里的情况,鼓励我在安顿好家人的同时,一定要外出务工,我们全家和她现在就像亲戚一样。”村民王罗生激动地说。

    在村民陈小荣家,她指着墙上的书画作品说:“西北师范大学帮扶我们村以来,村里的教育文化氛围一下子就变了,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贴字画、挂中堂,文化氛围特别浓厚。我们家的中堂就是帮扶我的干部来鑫华老师自己亲自写好、装裱好送给我的。今年,我女儿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我们全家人的生活更有希望了。”

    “现在仅书画作品一项,村里就留有西北师范大学教师书写的中堂、条幅60多件。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影响下,2020年全村考上硕士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6人,专科及高职院校5人。”蒲陈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红来补充。

    蒲陈村帮扶工作组组长、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景总结帮扶蒲陈的工作心得时谈到,西北师范大学蒲陈村帮扶工作组一共有包括外国语学院在内的25个二级单位,在帮扶工作中始终贯穿了“志智”双扶一条主线,以文化励志,以教育启智,始终把“人”的向上向好变化作为扶贫的首要目标、终极关怀。这种帮扶模式,传承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智慧和“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民族韧劲,强调干部师生老中青结合、驻村干部三梯队结合、高校地方企业三方面结合,协调、动员、挖掘一切有利于脱贫攻坚的要素、资源、力量,形成混合动力。这种帮扶模式,体现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转化”这个规律,强调扎实的过程管控、精准的路径选择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通过文化引领、教育支撑、产业带动、消费扶持四轮驱动,促进知识智慧向内生动力转化、思想文化向乡风文明转化、科教成果向产业发展转化。

一片土地的三代帮扶人

    11月的甘肃礼县,寒雪未降,冬麦绿野。沿着蜿蜒的西汉水一直向南,雷坝镇蒲陈村就坐落在这香山脚下、汉水之东的山坡上。2013年这里的贫困发生率高达47%,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西北师范大学——这所百年老校便因“扶贫”与这座村庄结缘。

    谈起当初来村里的感受,已经退休的第一任西北师范大学驻蒲陈村第一书记萧勇说:“我是第一批来到村里的帮扶干部,那时候的村子毫不夸张地说就像拍五六十年代电影的片场,土房子、破围墙到处都是,根本谈不上村容村貌,大家收入水平都比较低,人的精神面貌也不是很好。我就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先从硬件设施做起,修广场、修围栏、硬化道路,一点一滴先改变村里的面貌,现在村里的文化广场就是那时候建的。”

    “我是村里的第二任帮扶干部,从20179月份来村里已经四个年头了。我来村里后发现群众要脱贫,却普遍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经过和镇上主要领导商议,我们决定在村里建扶贫车间,把农产品加工车间搞起来,这样车间就可以收购村里的农产品了,再也不用低价交给贩子了。”蒲陈村现任第一书记李喜平指着不远处挺立在山间的扶贫车间说。

    20195月,西北师范大学又派出了王海波、牛定炜两位年轻人作为第三批帮扶蒲陈村的干部,继续在蒲陈村工作。“智志双扶一直是学校党委对我们帮扶工作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是从这两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特别注重知识智慧向内生动力的转化、思想文化向乡风文明的转化、科教成果向产业发展的转化工作,我们通过在村里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办好积分超市、举办扶贫夜校等措施,进一步凝聚人心,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王海波说。

一个村庄的千年小康梦

    “西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从抗日烽火中走出的大学,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是铭刻在我们每一个师大人血液里的基因。风吹千帆举,江海万里春。面对脱贫攻坚这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师大人通过这些年不懈的努力,蒲陈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村里我们时刻能感受到村民对帮扶、对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的赞扬和感念,这都是我们这些帮扶干部刻骨铭心的记忆。”牛定炜说。

    这七年,蒲陈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47%下降到今天的0%——所有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

    这七年,蒲陈村产业基础更加稳固建成扶贫车间1座,专业农民合作社2个,花椒种植面积增加至950,全村种植业年产值36万元、养殖业年总产值12.6万元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28%。全村年均务工收入632万元(其中建档立卡306万元),务工收入占人均收入的62%

    这七年,蒲陈村的人居环境彻底改变。从前的泥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硬化路已经完成100%入户。全村3个村民小组均建成文化广场。全村全面开展村内人居环境整治,拆除无人居住的危旧房115间,残垣断壁15处,清理垃圾10吨,整治重点脏乱差区域20处,实施农作物晾晒场40户,整治“黑房子”13户,清理柴、草、粪、石等乱堆乱放25处。健全公益性岗位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有11个公益性岗位,每周集中开展2次卫生大扫除。

    这七年,蒲陈村全村自来水管网入户136户、水窖10户,通过集中供水方式,解决53户用水问题,其中经水务部门鉴定,水质合格、水量够用、取水方便,年均正常供水达90%以上。

    这七年,全村教育水平、文化氛围显著提升。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就近在雷坝镇中心小学入学,全部按政策要求落实两免一补、营养餐等政策。2020年全村考取硕士研究生2名,大学本科生6名,专科及高职院校学生5名。毕业生在中国土建等重要国企单位实现就业,家庭收入显著增长。

 

(编辑/张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