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蔓: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新时代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重视以学定教,强调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催化者、实践者、开发者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由此,教师必须具备新的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具备更强的专业适应与整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创造性的课程实施能力以及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立足西北,建校以来,以立德树人为灵魂,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适应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围绕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要,构建现代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大力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为西北乃至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引领并推进了西北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全国90所具有“国培计划”培训资质的院校(机构)之一。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师德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一方面,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将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生是未来的优秀人民教师,国家和人民寄予厚望,言传身教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学院积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实习实践、基层支教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可亲可信可学的言传身教的先进典型,将来给予中小学生更生动、更具体、更深远的教育。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学院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例如,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无比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从事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民教师师德的内涵和特质,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进课程教学,提高专业化水平

    近年来,学院课程进行系统研究和设计,制定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专业标准课程体系。一方面,提升专业课程含金量。学院吸收基础教育一线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内容的构建和实际教学,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的有机融合,更加突出实践性。例如,精简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内容含金量,增加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的契合性和融合度,并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相关教学内容;同时,学院紧紧围绕课程内容,提供支持学生课外学习的课程辅助资源,包括一些基础教育优质课程视频录像、电子文本资料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开设教育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塑造职业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学院积极加强儿童发展、信息技术等课程建设,并增加语言及沟通技能、儿童发展、教育教学研究等课程设置,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其以后开展基础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

    为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学院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极与中小学或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增加在中小学的实践活动内容,建立学生岗前培养体系,强化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导向,为学生提供实习或见习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学院重视学生的实践反思,要求学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审视,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缩短职前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距,尽快实现角色对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面:11版 时间:2020年9月15日 字数:1710字

原文链接: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编辑/岳凡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