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那山,那水,那春天 脱贫攻坚进行时陇南系列报道之十四 蒲陈村变样了!

初春时节的蒲陈村

    一大早,家住陇南市礼县雷坝镇蒲陈村的村民杨春映快速吃完早饭后,走出家门一路往北步行5分钟,就来到了干活的地方——蒲陈村正在建设的扶贫车间。

    “在这都干了10天了,离家近,活也不累,一天能挣130元。”在扶贫车间建设现场,杨春映运水、运料、搅拌混凝土,然后装车运送……别看杨春映是女同志,但她手脚麻利,是个干活的好手。


蒲陈村正在建设的扶贫车间

    杨春映家栽了两亩花椒,种了3亩菜籽。可每年到了花椒采摘、菜籽收获的时候,杨春映就开始犯难。

    “花椒晾晒是个问题,往年都是天不亮起床,吭哧吭哧将几十斤花椒搬到院子里晾晒,天气好还行,要遇上个天阴下雨,全家人动手往进搬都来不及,就算天气好,一两天也晒不干,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很麻烦。菜籽收获以后,要拉到十几里远的油坊里榨成油,然后再运回来逢集运到集市上去卖。”

    现在还这样吗?

    杨春映看着眼前主体结构已经建造完成的扶贫车间,脸上的愁云瞬间消散。“现在可不一样了,这扶贫车间要是建成啊,我们家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伴随着搅拌机轰鸣声的戛然而止,西北师范大学驻雷坝镇蒲陈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牛定炜推着装有混凝土的手推车走了过来。

    “20天后,雷坝镇农产品深加工扶贫车间即可投入使用。”牛定炜一边用袖子抹着额头上的汗,一边说道。


初春时节的蒲陈村

    扶贫车间占地700平方米,包含花椒、菜籽油、土蜂蜜3个生产车间。建成后,将形成一条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在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能让雷坝镇的农产品变成商品,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

    走进蒲陈村村委会,土蜂蜜、花椒等农产品制作而成的伴手礼格外显眼,这些“换装”之后的农产品,与以前的普通包装尼龙袋甚至“蛇皮袋”相比,新潮时尚、文艺范十足,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西北师范大学帮扶工作队帮我们包装设计的,摆脱了‘土气’与‘俗气’,改变了消费者对传统土特产的认知。”雷坝镇党委书记杨宇琛说。

    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脱贫门路。“6年以前,蒲陈村可不是这样的。以前这里的路面全是大坑,又陡又窄,雨天路滑没法出门,常有人和牲畜滑到陷坑底下。”杨春映说。


新建的蒲陈村村委会大院

    地处秦巴山区的蒲陈村,6年以前属于典型的贫困村,185户村民靠天吃饭。除种地、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开始联系帮扶礼县雷坝镇蒲陈村。如今走进蒲陈村,入眼是宽畅整洁的水泥路面、规划整齐的砖瓦新房、灰白相间的墙体、崭新的垃圾箱、道路两侧新式的路灯……

    王河坝灌溉工程、陈坪灌溉工程,解决了王河坝500亩耕地以及陈坪300亩花椒的灌溉难题;“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的股份制合作社,带领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草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搞蔬菜大棚;“蒲礼”牌系列优特产品,让村里的“山货”华丽转身为“高大上”的伴手礼……

    蒲陈的老汉指着宽敞的水泥路说:“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扶贫干部们干了正事,老百姓也使出了真劲儿,如今的蒲陈村啊,变样了!”


如今的蒲陈村,村美民富

“蒲礼”牌系列优特产品

“山货”变身伴手礼


来源:新甘肃 时间:2020年3月20日 字数:1245字

原文链接:那山,那水,那春天  脱贫攻坚进行时陇南系列报道之十四 蒲陈村变样了!

(编辑/董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