铄懿渊积 恺悌君子 ——访“我最喜爱的教师”获得者、美术学院高懿君

    他潜心学术,技艺精湛,无愧于铄懿渊积;他立德树人,引领学生成长,堪称恺悌君子。“我最喜爱的教师”获得者高懿君人如其名,德行美好正直,学问渊博精深。

恩师助梦奋勇前行

    毕业于我校的高懿君从1998年留校任教开始,已经在美术学院的三尺讲台上坚守了20年。他主讲的是基础课程。“于我而言,讲授基础课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高懿君说,“基础是最好教的,也是最难教的。每个人的水平都不同,教每个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谈起学生时代,他对循循善诱、鼓励自己选择美术的文化宫老师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这辈子我很幸运,遇到一位好老师,他像慈父一样鼓励我,一遍遍地教我处理画面。在他的引导下,我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引导支持,我顺利地走上了美术教育的道路。”如今,高懿君又把这根带给他无尽期待和力量的接力棒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了学生。

    人生路上,有一位老师作为引路人是何等的幸运,而在前行的路上有人给予帮助,那更是弥足珍贵。20142015年,高懿君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中央美术学院,在那里遇见了对他影响至深的另一位老师——周至禹教授,他在设计上的教学方法给高懿君留下了深刻印象。“周至禹是全国知名教授,他平易近人,手把手教我们制作版画,还专门为我们开设了两门课程,那段时间真是获益匪浅。”在周至禹的影响下,高懿君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善。直至现在,高懿君仍与周至禹保持联系,并不断为自己“充电”。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作为一名设计专业教师,高懿君不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装饰》《中国包装》等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绘画作品也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

    在高懿君眼中,创新是设计专业的重中之重。他说:“做设计就是要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除了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创新,他的另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将课堂搬出教室。他常常带着学生去博物馆画彩陶,从一开始的临摹,到提取文物中的一些元素并对纹样进行加工,再引导学生对纹样进行灵活变化,使纹样慢慢变成自己的想法,他引领学生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热爱与自己的专业融为一体。他认为:“现在许多国际知名品牌都融入了中国元素,这种之前从未有过的做法就是创新。把不同的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将东方韵味和西方美学结合起来会产生一种美妙的化学反应。”

    “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都比别人多努力一点。”这是高懿君的人生格言。在创作《朝圣》之前,高懿君专门跑到甘南一个藏族村庄里待了一个月,实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创作这幅全开水彩画的一个月里,高懿君一次次设计构思,又一遍遍将整幅画推翻重来,让每一笔都是那样恰到好处。高懿君的努力使他的作品臻于完美,最终,《朝圣》荣获省级大奖。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2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高懿君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他的一贯作风。他的课堂上,没有优生和差生之分,他会更关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老师的,就是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为了教好课程,高懿君经常在正式讲授前预先练习。课前,他都会精心设计课堂,从案例出发,引入分析每个细节,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他说:“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特点,积极汲取其他老师的优秀经验;其次就是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创造不同的课堂风格,要让一节课在一个情景当中。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学好这门课。”      

    教学之余,高懿君支持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参加社团活动,他认为学生毕业后需要与社会交流沟通,而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他是老师,亦是慈父。不管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任课老师,每当学生生病或请假,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关心探望。他说:“我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关心。”

    高懿君的付出换来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他的办公桌上,有一棵学生亲手制作的“小树”,树上挂满了学生对他的祝福,学生亲切地称他为“男神”。“我很意外自己能获得‘最喜爱的教师’这一称号,获奖的结果还是学生告诉我的,他们比我还兴奋。当然,我也很开心能得到这个奖,这是学生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高懿君说。

    清代人张潮说:“才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情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对于深受学生热爱、尊敬,并在学生的人生路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老师,必然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高懿君正是有如此才情,才会在三尺讲台上如此耀眼。

(文/鲁佳璇 李婉芮 编辑/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