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应生:以中华优秀文化建立和涵养高尚师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乐知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民族,也是一个以道德立国的民族。所以,谈到师德,中华文化最有发言权。中国人一方面尊重师长,另一方面几乎天然地认为,为人师表的人道德本身就是高尚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中国人曾经一度否定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曾成为问题的师德,在现代化的今天成为了问题。

    建设和建立师德,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自身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在文化和精神道德的建设上,我们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这是中华民族具有真正文化自信的政治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者、倡导者和践行者,他在2014年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对老师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正是孔子所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现代表达。

    以中华文化建设和涵养师德,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三个问题:

    第一,教师的素质中以师德为最根本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20185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为什么重要?这要从教育的本质说起。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具有人性的人的事业。什么是人性?就是人脱离了动物属性而具有的道德性和精神性。教育正是开发和帮助完善人的这种精神道德性的事业,正如《礼记·文王世子》所说:“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而教师作为这种高尚道德的宣讲者和倡导者,首先应当是这种高尚道德的楷模。习总书记说:“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所以,师德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师德的价值就在于影响和示范学生完善其精神道德人格。这涉及到“人是什么”这个根本的问题。人是什么?有两种人的基本定义:一种是西方文化的定义,就是“人是有灵魂的肉体”。另一种是东方文化的定义,就是“人是有肉体的灵魂”。只有把人当作有肉体的灵魂,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注重和修养师德。老师的首要价值是塑造灵魂,这就得自己首先有灵魂。有什么样的灵魂?有纯净的、仁爱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乐观的灵魂。这种有灵魂的人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建立和涵养师德,需要教师的个人自觉。师德,尤其是高尚师德是一种个人自觉,而不是一种组织行为。但是师德必须具有组织推动和组织保障。高尚道德只能倡导、不能强制,否则,所有教师都能够通过高尚道德的强制成为道德高尚之人了。倡导高尚道德,社会和国家就应当形成崇尚高尚道德的风尚,否则,高尚道德的建设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普遍利益化的社会里,想要有效倡导和普遍崇尚高尚道德,是一个非常难做的课题,而要完成这个课题,只有依靠教师的个人自觉。

    师德是个人自觉,意味着教师需要真正认识到师德的必须性。师德修养是教师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本有之义,是“必须”,而不是“可以”;是主课,而不是副课;是必修,而不是选修;是必答,而不是选答。要通过各种方法使教师自己确立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成为习总书记所说的“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

    个人自觉,就是一种智慧。认识到道德是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生命内涵,是一种高度的智慧,所以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中华文化也以认识和理解道德为智慧,以实践道德为事业。《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如果没有智慧,就不可能有对于道德的真正自觉。

    师德的个人自觉,就是为人师表的人必须自己有师德的自觉意识,时刻以老师这个社会角色为自警,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慎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具有影响他人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后果,所以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益,不仅如此,而且行动也必须行之有理、行之有据、行之有益。必须表里如一,内外无别,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都以一个面貌出现,而不是面善心恶、色厉内荏。必须把自己的言行与党和国家的初心使命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说鼓舞人心的话,而不说败人心志的话,做鼓励人们共同为国家奋斗的事,而不做阻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事。

    组织做什么?就是做促进老师自觉自省的事情,推动老师的日常自我反省和自我检视,完成自己自觉自愿的德性修养意识。

    第三,师德依据修养而得以建立和涵养。师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凭空产生或从天而降的,而是通过修养才建立起来的。师德是一种修养,只有通过精神道德修养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师德。

    现代社会的严重弊病之一就是人们只重视知识,不重视修养;只重视自我,不重视他人和社会;只重视身边的人,不重视远处人的;只重视现在,不重视未来。

    以中华修养文化为路径,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全民的道德,从而提升教师的道德。如果一个人没有无我的修养,怎么能够产生“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没有把所有的人都当作自己亲人的普遍仁爱之心,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平等心,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尽心尽力地去教育和培养?如果没有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如何会以感同身受的心理意识去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化解其心中的困惑困扰,如何会有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自他兼利、首利他人的胸怀?如果没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无私奉献精神,怎么会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高尚情怀?如果心灵不能够宁静下来,内心非常浮躁,如何能够以耐心对待学生,解疑答惑?

    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养为本。”修养的内涵,就是不断地学习、思考、体悟和实践智仁勇三达德。三达德的展开,就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在今天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和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再展开,就是“三纲八目”,兼备了从个人自身,到家风家教,再到国家天下的广阔而多层次的要求。这样的道德修养,似乎超出了教师所应具有的师德范畴,其实不然,这正是师德的应有之义。因为,没有政治意识和眼光的教师,不是真正的好教师,也很难教出具有天下家国情怀和高瞻远瞩眼力的优秀人才。在当下,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修养融入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之中,通过主题学习和教育,自觉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

    学习的方法,就是《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通过这些层层递进的扎实步骤,教师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

(编辑/王世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