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教师培养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使命

    近年来,教育界有一种声音,怀念过去的“老中师”,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

    “老中师”选拔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经过几年师范教育,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教育情怀、扎实教育教学功底的“全能型”教师,成为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

    教育界对“老中师”的怀念,折射出当下师范教育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包括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吸引力不足,师范生源质量总体不高;对师范生教育情怀、从师基本素养(如“三字一话”、板书设计等)的培养及师范专业专业性的重视不够;师范生毕业出口不严,门槛要求不高;“下沉”到农村学校的优秀师范人才数量不够等。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当下的师范教育有必要借鉴“老中师”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

    与部属师范大学统筹考虑全国师资需求不同,省属师范院校或地方师范院校的着力点是为地方培养“适销对路”的教师人才。如很多地方的农村小学急需“全科型”教师,地方师范院校应加大培养力度。

    目前,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淡化、丢失了师范“本色”,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这很不利于高质量师范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师范院校的本色化、特色化发展。而这些问题会导致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社会对好教育、好教师的需求和期待。

    教师培养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使命。为此,地方师范院校要结合自身基础、优势及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层次和类型),科学核定并动态调整师范专业招生数量;重视师范专业的专业性要求,注重“师范性”,兼顾“学术性”,在培养方案制定和培养过程中凸显师范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加强对学生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实习实践;在招生工作中可加入面试环节,重视考察学生的从教意向和从师潜质;在人才培养中做好过程性评价,师范院校和专业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实现学生和专业的双向二次选择;建立由师范院校牵头、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参与的师范教育实习联动机制;加强对师范毕业生从教意愿和从师技能的考核。

    此外,为促进地方师范院校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帮助师范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国家可将公费师范生招生重心下移至地方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做好当地各级各类师资需求的预测,分短期(35年)、中期(510年)、长期(10年以上)做好师资培养和储备规划,分层次、分类型统筹考虑各师范生培养院校每年的招生指标分配。

    作为甘肃省省属师范院校,西北师范大学师范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西北五省区的中学。与10多年前相比,学校毕业生开始从在城市、县城就业转向在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就业。而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后,西北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也进一步改革:一是学校层面高举师范教育大旗,更加重视师范生培养;二是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培养方式,如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三是更加重视师德培养和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四是实施本硕一体化模式和专业硕士教育,培养高水平师资。

    近年来,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非常重视。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会更加符合社会对优质教育、优质师资的期待。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面:第04版:新闻·深度  时间:2019年4月25日 字数:1272字

原文链接:教师培养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使命

(编辑/郝宏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