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暖心人—— 我校驻村帮扶干部李喜平蒲陈扶贫记
西北的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寒风刺骨,大雪纷飞。春日的盎然、夏日的婉转、秋日的满足,常会被遗忘在冬日里,唯一留给人们的只有凄冷和萧条。西北师范大学的帮扶村——甘肃礼县雷坝镇山谷深处的蒲陈村极致地体现着西北冬日的特点。
腊八节前,采访组成员沿山路来到这里,采访了驻村帮扶干部李喜平老师。
李喜平曾担任西北师大档案馆副馆长、物业中心副主任,现为后勤服务集团副总经理,于2017年8月受省委组织部和学校党委委派,来到蒲陈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迄今已一年有余。
把蒲陈当成自己的家
“我当时是自己主动申请来这儿驻村帮扶的。”李喜平用这样一句话开始采访组对他的采访。2017年上半年,学校选拔驻村干部,李喜平主动请缨,担任了蒲陈村驻村帮扶干部。谈起驻村扶贫的初心,李喜平说:“我来自平凉农村,对农村生活比较习惯。如果有机会再回到农村,可能会更好地发挥我的一些特长,为群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同时,我也想换一种方式体验一下新的工作和生活。”
在李喜平做出驻村选择之后,他的家人非常支持他的驻村帮扶工作。他的儿子已经参加了工作,所以驻村帮扶对李喜平的家庭来说没有太大的负担。刚到蒲陈村时,李喜平比较着急,一个多月回一次家,后来慢慢适应了,半年多没回家。他笑着说:“我现在都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了。”
驻村必须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李喜平到蒲陈村首先遇到的是生活上的困难:“我刚到蒲陈村的时候,村子没有公共卫生间,这是我所面对的最大难题。那怎么办呢?大冬天这么冷,只能扛个铁锹出来挖个坑解决了。”当然这个问题最终也得到了解决——村里新建了公共卫生间。其实,李喜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一件。蒲陈村天气一转凉,水管子就结冰了,水龙头打不开;生活所需品必须到六公里以外的镇上去买;李喜平不怎么会做饭,方便面、煮洋芋便成了家常便饭,停电时有发生,泡个方便面没有开水,只能干吃;晚上冻得睡不着,只能到附近的老乡家里挤炕……
土生土长的咱村里人
李喜平初到蒲陈村时,村民们对扶贫工作都很支持,但也避免不了少数思想上比较偏颇的人,只盯着扶贫物资,时常会问:“你给别人家提了一袋米,我家为什么没有?”也有人喝醉酒辱骂领导干部,给他的扶贫帮扶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李喜平一步一步地排忧解难,帮助村民们化解矛盾和纠纷,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说到这方面的问题时,李喜平为采访组讲述了驻村以来让他记忆犹新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村里有些人对相关政策不理解,他们自然不愿意买。有这样一户人,去年李喜平给他讲了很长时间的道理,终于被说通了。但今年他的思想又有了反复,对合作医疗保险产生了抵触情绪。李喜平和村支书就反复到他家去做工作。这件事让李喜平认识到,做好农户的思想转化是一个慢功夫。
第二件事是帮助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老蒲处理儿子在外地被拘留的事情。老蒲的两个儿子因为打工讨薪的一些事情在山西被抓了,他当时就说:“我要到北京去上访,我的儿子是被冤枉的。”李喜平劝说:“你先别着急!你的儿子如果真的犯法了会受到法律约束的。你也不要担心,如果你儿子是被冤枉的,那法律自然会帮他们澄清一切。”老俩口的儿子被抓,情绪十分激动。李喜平实在没办法就去找分管副县长,寻求县政府帮助。这是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四口人,两个儿子被抓了,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就会面临“返贫问题”。副县长咨询相关政法部门后,与山西进行了对接。最终老蒲的两个儿子被判刑后遣送回礼县缓期执行。虽然这两个孩子的行动被限制在礼县范围内,但总可以干活来补充家里的劳动力。
第三件事是协调处理村里一次邻居纠纷。村里有两个兄弟家的房屋相邻,兄嫂因为弟弟家二楼的水流到自己家院子,竟然和弟媳打起了架。在明白事情因果后,李喜平对这家兄嫂说:“我读过《易经》,按照风水来讲,水从别人家流到你家里来就意味着你家要落财了!你打架就是把钱往外赶。”他们听了立刻就罢手回家了。
三件事都与蒲陈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李喜平作为驻村工作队的队长兼第一书记,始终第一时间出现在村民的困难和纠纷面前,帮助他们解难事、办实事,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在蒲陈村乡间的小路上留下了西北师大驻村帮扶干部的“脚印”。
最让李喜平引以为自豪的是村民对他们的态度,村民经常说:“李书记就是土生土长的咱村里人。”李喜平也深有体会地说:“村民们都很热情,我们在这里是很受欢迎的!”
村里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
“既然来这儿了,住到这儿了,村里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2017年8月,李喜平与前任驻村第一书记、西北师大萧勇书记交接工作后,立即下乡访户。半个月内,李喜平摸清了村上3个村民小组的人口基本情况和8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进展情况,发现有一些群众观念比较保守、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基础设施还没到位。
下乡访户让李喜平明确了今后一年多的工作方向。
蒲陈村以前党建工作抓得不够扎实。一些人认为党建与脱贫、经济收入没有多大联系。在西北师大两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不懈努力下,蒲陈村党建工作终于取得了明显成效。蒲陈村根据陇南市委下发的“基层组织建设标准”和“五推进工程”,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每月按期举办党日活动,健全基层组织内部各项制度;实实在在地以支部带动产业发展,建立了“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通过学校12个帮扶单位开展每月一次的校村支部共建活动,蒲陈村党支部最终在全县500多个村支部中脱颖而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蒲陈村党支部荣获礼县“十面红旗党支部”称号。
李喜平到蒲陈村后,在工作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孩子们的上学入园问题。一些群众反应,村上的小学已经被撤了很多年,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到雷坝镇或者县城去读书,这样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陪读既要租房子又要照顾孩子,相当于撤走了一个劳动力。如果能在村上建立一个幼儿园,可以帮农户省下一个劳动力,也能省下来一大笔钱,因学致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李喜平到县教育局找相关领导,谈了这个问题。县教育局的答复是建幼儿园必须由省厅审批。李喜平又去省教育厅,了解到建幼儿园的标准必须是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农村,但建档立卡的深度贫困村可以降低1000人的标准。李喜平说:“蒲陈村就是建档立卡贫困。”省教育厅工作人员说:“你们已经脱贫了!”李喜平说:“脱贫不脱政策!幼儿园还要建。”李喜平多次来往于蒲陈村、县教育局、省教育厅之间,经过几次协调,终于为村上建成了一所幼儿园,孩子们不出村就能入园了。
同时,李喜平还帮助协调西北师大附小、二附中与雷坝镇学区结对帮扶,选派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选派优秀大学生“顶岗支教”,置换雷坝镇中心小学和雷坝镇初级中学教师到西北师大附小、二附中“跟岗培训”“脱岗轮训”,提升了全镇的基础教学质量,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绩。雷坝镇初级中学初三毕业生2018年中考成绩在全县38所初级中学中位列第十、在三类13所初中中位列第二,作为全县进步最大的学校,荣获全县唯一的教学质量进步奖;雷坝镇中心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综合成绩在全县29个乡镇学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城关学区
平凡人的贡献铭刻在蒲陈村民的心里。李喜平老师就像西北师范大学“安装”到贫困山区的一盏灯,一盏蒲陈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引路灯。两年的驻村帮扶时间虽然短暂,但李喜平却用辛劳和智慧为蒲陈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希望。
苍茫大地,恒河沙数,李喜平的事迹正是蒲陈村脱贫攻坚道路上深深的印记,也是西北师大数十名驻村帮扶干部故事的真实写照,更是全国辛勤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广大干部的缩影!
(文/朱文博 编辑/骆长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