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教育】程建平、刘仲奎共话新时代高校对口支援
时间:2019年3月8日 15:30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建平
全国政协委员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 刘仲奎
主持人:中国民族教育杂志总编辑 赵小雅
赵小雅:大家好,这里是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我是主持人《中国民族教育》杂志总编辑赵小雅。
今天“两会E政录”的话题是“对口支援如何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我们的演播室里请来了两位嘉宾,他们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欢迎程书记,欢迎刘校长。
我们知道,对口支援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差异而作出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已经近40年,它涉及各行各业,支援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教育对口支援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切地说,高等教育的对口支援始于2001年。关于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实施情况及背景如何,先让我们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对口支援对提升中西部高校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赵小雅:程书记,据我们了解,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首批参与学校,目前对口支援的学校有青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学校,为了让大家了解支援学校的工作,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北京师范大学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思路与做法吗?
程建平:大家好!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也是“二月二”龙抬头,我在这里祝大家节日快乐,龙凤呈祥!北京师范大学作为首批对口支援高校,我们对口的是西北师范大学。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两所学校有着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
大家都知道西南联大,最近有一部电影《无问西东》说的就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邓稼先、杨振宁等科学家都是西南联大培养的。而西北联大,可能大家就相对不那么熟悉了。现在的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都是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主的西北联大当时留下的种子发展而来的。
北师大从2001年开始对口支援西北师范大学,我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从学校层面,北师大历任校长书记都非常关注,成立了对口支援领导小组,每年研讨对口支援的对口事项,协调学校各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我们还跟西北师大每年开展对口交流会,讨论每年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过去的十几年中,北师大在支援西北师大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干部培养交流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说我这里有个数据,我们与西北师大联合培养MPA,帮助西北师大成为甘肃省第一所有MPA培养资质的院校。另外,我们把北师大的优势学科教育学、历史学等拿出来,支持西北师大相关学科建设,同时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包括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实行学术资源的共享。北师大每年也都会派著名的学者、专家到西北师大讲学。这十几年的过程中,我们和西北师大互相帮助,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为西北师大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赵小雅:刘校长,西北师范大学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大学,也是首批确定的被支援学校,您觉得高校对口支援,对受援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刘仲奎:对口支援工作对西北师范大学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至少使得学校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提升——学科建设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西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就像刚才程书记讲到的,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抗战时期,北京师范大学西迁办学的过程中一个变两个,有了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我们有时候讲,北京师范大学的西迁办学是中国最早的西部大开发。这个过程可以说对中国高等教育在中国西北部的布局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这个历史渊源,我们两个学校的专家、学者、教师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两校的老师、干部有长期大量的交流交往,通过交流交往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
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西北师大的教师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治学的理念、办学的理念,包括做学问的方式、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等等。这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存在于方方面面。
同时,我们两个学校都有教师教育的特色,面临的问题也都是共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很多也都是共通的,因此两个学校从办学定位上也有亲近感。经过这样的过程,对我们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对我们教师队伍建设的提升力度更大。
对口支援以后,北京师范大学为我们西北师范大学培养了52名紧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接受了我校55名教师进修,还有7名干部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对口支援对我校的科研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双方的教师通过承办大型学术会议,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交流,在某种层面上实现了学术资源的共享,对我校的科研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刘仲奎:西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2002年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博士点数量比较少,比如说我所负责的数学专业博士点,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为了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同意我做,还有其他一些同事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的兼职博士生导师,这些工作对我们后来的博士点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心理学专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北师大各方面的支持,包括人才培养、大型学术会议的组织等。
赵小雅:您现在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吗?
刘仲奎:因为现在有了博士点了,所以我现在的博士生在西北师范大学培养。
切实拓展高校对口支援的高度深度广度
赵小雅:程书记,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您怎么认识与理解这项工作?您从支援方高校的角度看,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才能更好地起到助推受援高校发展的作用?下一步学校在支援工作中有什么思路?
程建平:党的十九大和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区域发展的最大动力源。西部高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仍然是西部发展的主力军,推动西部高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已经开展了近20年的教育对口支援,有必要对这种方式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要在新时代提升对口支援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如果说过去在“治标”上下了更大功夫,我觉得今后要更多地在“治本”上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举个例子,从去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全面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这种支援的模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大合作的基础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合多所大学支持一所大学。比如说,西北师大和青海师大有一些学科并不是北师大的长项,那么北师大牵头,和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联合起来,4所大学共同来支援。这种方式是借鉴了清华大学联合多所高校共同支援青海大学。青海大学这几年的发展证明这种模式比较成功。
二是我们选派了我校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去青海师大担任校长。
三是我们双方共同成立了高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打造了公共平台,开展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过去,专家走了但没有留下平台,现在这种对口支援模式留下了长期合作的平台。我们还选派一批骨干专家去青海师大长期或短期任职,让我们的强势学科与青海师大的被帮扶学科对接。另外,将来想组织青海师大的优秀学生到北师大的北京校区或者珠海校区游学一年,提高学生培养水平。
采取这些措施后,我感到对口支援迈上了新的台阶。有了这种对口支援关系后,需要我们北师大的领导努力推进这项工作,这项工作也成为学校中心工作的一部分。过去可能不是把它作为特别重要的工作,现在则完全不同了。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我认为对口支援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赵小雅:对西北师大也会用这种组团支援的形式方式支援吗?或者除了青海师范大学以外还要支援别的学校吗?
程建平:这次我有幸跟刘校长分在政协会议的教育组,教育42组,正好我们都收到了这个专访的邀请,这几天我们也在沟通,两会后双方的领导要认真讨论,北师大和西北师大未来对口支援的方式在哪些方面要升级。
赵小雅:下面想问刘校长,作为被援助的高校,需要支援学校在哪些方面施以援助,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刘仲奎: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学科建设。
一般来讲,受援高校的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是很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对我们学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希望能让我们选派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些紧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关于学科建设,我非常同意程书记的观点,对口支援的方式和内容应该有所创新。我知道,北京师范大学的很多学科和专业都有一批在国内国际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专家教授,他们对学科发展的动态了如指掌,对学科发展规律理解非常深刻,所以我很想邀请这样一些专家和教授,对我们的学科建设进行一些重点指导。比如说,帮助我们引导学科发展方向,整合力量,明确重点突破方向,监督我们具体措施的实施,通过他们高屋建瓴的指导,我相信我们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能够有大的提升。刚才程书记介绍的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支持青海师范大学的举措,也是我们最需要的。
赵小雅:按照您的说法,最需要支援的方面还是在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方面。您跟程书记刚好是在一个教育界组在开两会,像刘校长这样的需求,下一步应该是可以进一步推进吧?
程建平:对,我们共同讨论。
赵小雅:刘校长,对口支援只是一个西部高校发展的助推力。您从西部高校管理者的角度看,西部高校的发展还需要哪些支持?除了对口支援的问题,还有哪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仲奎:对口支援是支持西部高校发展很重要的措施,但是西部高校还希望得到国家其他方面的支持,当务之急是教师队伍建设。这几年大家了解到的事实是,西部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向东部流动的趋势非常严重,现在有一个说法是:孔雀东南飞,麻雀也东南飞。
赵小雅:西北师大现在的情况怎样呢?
刘仲奎:每年都有比较优秀的教师提出调走。我们先做一些感情方面的挽留,尽量希望他们对西部建设发展作出他们的贡献。或者至少我们做到双方共享。这次全国两会,我也建议国家出台一些支持西部发展,特别是支持西部教育发展的有力措施,把目前西部高校人才向东部高校流动的现状止住。用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的话叫“止血”,再通过一些政策达到“输血”的效果。对我们西部高校来讲,我们也不能坐等,要有所作为,强身健体,提高我们的“造血”功能。
赵小雅:您觉得作为受援学校,提升“造血”功能,应该做哪些工作?
刘仲奎:这方面要做的工作非常多,比如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术带 头人的作用,让教师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对西部的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一些体制机制上的方式保障他们,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事业上有成就感。
实现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合作共赢
赵小雅:请问程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实施了这么多年的对口支援的工作,通过实践,您对这项工作有什么建议?从实际工作的角度看,如何做才能让这项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程建平:对口支援工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我们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怎样更好地发挥这种优势。去年我有幸到几所西部高校参加本科审核评估,通过这个过程感到有三个方面需要加力。
一是从国家层面。刚才刘校长也讲了,应该制定一些向西部倾斜的政策,这几年(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做这项工作。这次会上我得知,西部高校,教育部的直属高校,去年每个学生的生均拨款比东部高校的学生增加20%,这是经费上的支持。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会上讲到,如何止住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先“止血”,再“输血”和“造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靠一味制止的办法是不太可行的,更多应该采用引导的办法,比如说国家和教育部应该设置一些西部工作岗位,鼓励东部的专家学者到西部开展工作。西部也有西部的优势,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史培军副校长到青海师大工作后,他是研究地理科学的,去了以后结合青藏高原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可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如果有一套制度保障,比如说我们的教师到西部高校任职,一段时间后能不能多增加一个招收博士生的资格。现在我们大学也面临着学科评估和大学评估、“双一流”评估,这个过程中能否把对口支援也作为一个评价标准。另外,在成果上,比如说我校的教授到西北师大任职,这段时间他们取得的成果能不能由两所高校共同所有,这个问题从国家的层面上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充分发挥制度的优势。
二是从地方政府层面。我觉得受援高校所在地方的政府,要从更高的层面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理念上都要更新,让西部的高校有一个非常好的、特需的发展的环境和政策。
三是高校层面。作为受援高校和支援高校,特别是对于我们支援高校说,还要提高认识,我们现在支持青海师大,不能仅仅停留在支持,要从北京师范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共同解决青海教育问题的战略层面上考虑。比如说青海的基础教育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到一线工作,北师大不可能派这么多学生到青海担任教师,青海很多地方位于海拔4000米到5000米的高原,我们的学生去了以后难以适应。但我们可以一起组成一个“部队”攻坚克难。提升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质量既是西北师大的使命,也是北师大的使命。我们跟西北师大的合作是命运共同体层面的合作。我们也要加强对我们学校的领导、教师的教育,提高大家的认识,从而构成新时代对口支援的新的模式。
赵小雅:刘校长,同样的问题,您作为受援学校,作为西部高校的一名校长,您对高校对口支援这项政策有什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建议?
刘仲奎: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对口支援对支持西部高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希望继续开展下去,当然,要结合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的实际情况,在对口支援的方式方法内容等方面应该有所变化,不能按照老办法去做。
第二,我认为对对口支援应有观念上的重新理解。对口支援不仅仅是支援高校单方面的付出,也不能是受援高校单方面的接受或者享受,必须有合作的内容在里面。对我们受援高校来讲,必须要找到和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明确我们的特色和特长,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找到自身优势以后,和支援高校互相取长补短,然后在合作过程中达到共赢。
第三,我建议国家考虑出台一些支持对口支援工作的政策措施。比如说,受援高校在支援高校的支持下在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能不能计入支援高校的学术成果中?特别是在目前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能统计进去,就非常有利于调动支援高校工作的积极性,也非常有利于西部高校学科建设方面的发展。
赵小雅:非常感谢刘校长和程书记的分享和交流。通过两位代表的分享与交流,我们了解了作为支援方与受援方,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在这项工作中所付出的智慧与努力,也了解了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在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进而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时间:2019年3月8日 字数:5768字
原文链接:程建平、刘仲奎共话新时代高校对口支援
(编辑:李娜)
- 【新甘肃】西北师大教授张国荣山水画邀请展在白银区开展
- 【甘肃日报】拆除围墙 打通“心墙” ——西北师大以真心实招破题“危房整治难”
- 【中国新闻网】西北师大“火炬”培育:锻造“能文能武”干将
- 【观澜新闻】中国化学会2024年第四届高分子前沿论坛在西北师大召开
- 【新华社】中法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Xinhua News】China, France deepen coopera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 【中国高等教育】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意涵与实践路径
- 【观澜新闻】历史最好!西北师大学子在“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 【新甘肃】西北师大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中国教育新闻网】西北师范大学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
- 【新甘肃】西北师大教授张国荣山水画邀请展在白银区开展
- 【甘肃日报】拆除围墙 打通“心墙” ——西北师大以真心实招破题“危房整治难”
- 【中国新闻网】西北师大“火炬”培育:锻造“能文能武”干将
- 【观澜新闻】中国化学会2024年第四届高分子前沿论坛在西北师大召开
- 【新华社】中法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Xinhua News】China, France deepen coopera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 【中国高等教育】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意涵与实践路径
- 【观澜新闻】历史最好!西北师大学子在“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 【新甘肃】西北师大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中国教育新闻网】西北师范大学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