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记我校第八届学生心目中“我最喜爱的教师”获得者、舞蹈学院马军
“追求一种自然状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对马军的印象,认识他的人都会被他丰富多彩的人生所折服。
“35岁时,最大的收获便是看清了自己的平凡。”马军向我们诉说着,年少时的他有着武侠英雄梦,“认清自己的平凡才能真实地认识自己,放下虚荣,脚踏实地。”现在的他,潜心教舞,用心创作,在学校做好一名好教师、好舞者,回家是一名好丈夫、好父亲,过着平凡的生活。他爱诗词文学,也爱真实的大自然;他会在百忙之中坚持看书,也会钻进向日葵花田,寻找生命自然绽放的奇迹。“我有我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在他人看来非同寻常,但我始终保持本真,不浮夸不做作。”
这种对自然状态的追求,是马军在艺术硕士的《太极课》上顿悟的。“舞蹈不应该单纯地像烈火一样激情澎湃,更应该关注对身体更为细致入微的动作刻画。每一次安静地呼吸、每一个精准地提腕、每一个自然地挥摆,都是舞蹈的内在魅力。”在太极老师的启发下,马军抛开了多数人唯亢奋论精彩的审美标准,创编了平静如水、张弛自然的舞蹈作品——《禅心》,该作品获北京舞蹈学院 “学院杯”舞蹈比赛表演铜奖、第六届荷花奖全国舞蹈比赛十佳表演奖。这些风采的背后,是马军对梦想的坚持。他坦言:“安静、飘逸、洒脱的舞感一直是我追求的理想。在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里感受,从林怀民的《蹈禾》中启发。”马军一路向前,始终初心不改,“我相信二十年后的我,还是会回到《禅心》,不忘初心,勇往向前,这是我想要表达的,这也是我的梦想。”
然而,怀揣梦想的他也曾经焦虑迷茫过。从中专考入梦想中的殿堂,专攻舞蹈专业再到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在旁人眼里,他的学业、事业似乎顺风顺水,但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面对学生我很茫然。”为了填补内心的空白,马军决定继续深造,目标是全国舞蹈学生心中的艺术殿堂——北京舞蹈学院。精心准备一年半后,马军考入北舞。他笑称自己是“幸运儿”。刚上线、一分不少一分不多的他开始了自己的硕士生涯。从此,他更加潜心练舞,探索着自己所追求的“魂”。这一切,只为让他的内心更充实。
从北舞毕业回到师大的前两年,马军仍不能坦然地面对学生,毕业时教书的尴尬依然笼罩在心头。“我只是充实了自己的身体实力,但我还不能分解所学到的知识,教给我的学生。”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时间的摸爬滚打中,马军继续努力钻研专业,读懂、了解师大,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被感动的过程。他慢慢建立了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教学信念,体会到教学的本质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和学生相互信任,通过教师的所感所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渐渐地,马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独特授课方式与教学体系,先后获得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三等奖、我校教师教学科研双星资助、我校第八届学生心目中“我最喜爱的教师”。
今年暑假,马军和一群学生参加了教育部结对子·种文化“爱在远山”2018年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活动,前往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白家沟小学进行艺术教育工作。只要有这样的机会,马军从不放弃。他和学生们感知世界、提升自我,用眼去看用心去做,读万卷书也要行千里路。回来后,马军感慨颇多,“农村孩子教学条件欠佳,他们的上学路又长又难走。城里孩子哪有翻几座山去上学的经历?即便下暴雨,孩子们没有一个人上学迟到。艰难的环境给他们造成了许多困扰,非但没有压垮他们,反而使他们更加坚毅。这样的孩子,我们愿意去教,也更应该关注。”
“加强艺术院校建设,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教育部一向重视的问题,加强美育工作、提升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艺术素养一直是甘肃偏远地区中小学的重点工作环节。“也许对师大学生来说,这只是短期的支教活动。但对于山区孩子而言,这短短十几天,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表达能力、简单的线条设计、美妙的韵律演奏、大方的形体舒展,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童年因艺术而幸福。这颗美育的鲜活种子,会让他们的未来人生更加精彩。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马军说。2015年以来,以舞蹈学院为主体组建的这支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连续四年深入省、市、县、乡镇以及村落30多所中小学进行艺术教育普及活动,为15所学校捐赠了乐器、美术用品及舞蹈道具。“爱在远山”系列活动仍在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了援助。
2010年到2012年,马军多次赴苏丹、埃及、埃塞俄比亚进行交流演出,能得到这样的机会,他激动地说:“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一个标杆。我很感谢邓小娟老师——她是我的人生导师。邓小娟给我提供了各方面的平台:教学、表演、行政,让我开拓视野,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她在讲台上和舞台上的一幕幕给予我非常大的触动,老师都如此拼搏,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没有理由在教学和科研中懈怠。”这几年,马军发表论文7篇、其中A类论文2篇。他的舞蹈作品获“荷花奖”“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甘肃省飞天奖”等7项,科研项5项,导演省级大型活动10余项。马军也将这根标杆传承给了学生,“追求自然,不循规蹈矩。老师的标杆能够树得多高,决定了学生能够走得多远。”他说。
除此之外,马军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建立自身的审美价值体系、找准自己的路。“一定要对生活有独立的思考辨别能力,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劣,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有经历过方方面面,我们才能平等看待一切。大学生需要看见阳光,也需要触碰雾霭。”他相信,成长是内心的痛苦与豁然。
(编辑:骆长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