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刘仲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节前夕,《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正式发布实施,从选拔录取、履约任教、激励措施、条件保障等方面,改进和完善了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40年来,师范教育走过了哪些历程?取得了哪些成果,本期采访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委员畅谈。

 



    出校门前必须“站得住讲台”


     记  :1980年,您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当年的师范教育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刘仲奎:1980年,是拨乱反正、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高等师范教育也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经过十年浩劫,当时的西北师范大学校园里,学校和师生,似乎都攒着一股劲儿——老师们拼命教,学生们拼命学,都想把耽误掉的时间尽快赶回来。
    我是从甘肃省通渭县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在甘肃农村,老百姓对教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尊敬。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代表,是学问的象征,是道德的楷模,所以我很是为考上师范大学而自豪。那时候,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生活条件相对都比较落后。但作为一所有传承的老学校,西北师大的教学规范和治学精神始终没有断。
    当时,给我们上课的很多老师,有一大批老先生是从北平师大西迁重组西北联大后留下来的。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尤其是他们身上那种扎根西部的“西迁精神”和为教育事业风雨无阻、全身心投入的奉献精神,始终影响着我们的做人和治学。
    很清楚记得的一件事儿,就是有一位给我们授课的青年教师,在讲到一个前苏联专家论证过的定理时,用反证法指出了它的错误。这让我们非常惊讶和佩服。而且,给刚进入数学大门的我们,早早就种下了不认权威、只求真知的治学精神。曾经一度,我们都梦想能够发现别人理论中的错误。果然不久我们班就有一位同学发现了一本自编教材中存在的错误。
    记  者:您在师范大学有30多年的工作学习经历,在您学习期间,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范生有哪些特点?
    刘仲奎:1980年,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召开,师范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
    当时的师范大学,非常注重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记得从踏进校门的那刻起,学校就有多年来形成的“早操制度”“晚自习制度”“周日晚点名制度”“寝室按时熄灯制度”等多项学习和生活上的管理制度,每天早上都是按时出操,晚上上晚自习,寝室按时熄灯,一天的生活被学校安排得很有条理。直到今天,大学养成的这些好习惯还影响着我的工作与生活。而这些习惯和规范的养成,就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职业伦理观念的养成。
    当时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师范特点也非常强。当时,我们除了要研修本专业的各项课程外,俗称为“老三门”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学法也是必修的骨干核心课程。而且,这些课程的授课老师都经验丰富、专业造诣很深,这些课程的考核也十分严格,不合格的同学都要重修。
    尤为重要的是,师范大学都特别重视教育实习环节。像西北师范大学就和当地的一些优秀中学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当时的实习小分队,学校都要派出本专业从事教学法教学研究的资深教师跟队指导,实习学校也会选派骨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这样的“双导师”制下,手把手地指导带动,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提高十分有效。而且,对实习工作的要求和考核十分严格。上讲台前,实习生试讲必须通过由指导老师和所在中学专业课老师的集体考核;实习期间,必须上够多少节课,必须担任多长时间的班主任,必须开展多少次课外活动等等,都有十分严格的量化考核。
    在这样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体制下面,等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教学技能已经比较娴熟,都能扎扎实实地站稳讲台。
    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是下了功夫的。记得我在主讲第一门课程《线性代数》时,和我同一个教研室的一位老先生和我约定,每次上课的前一天中午,我要把写好的教案放在他家门口专为我设的信箱中,下午他修改好,晚上我取回,并领会理解他的修改用意,第二天才能上讲台。
    这样的一个好传统,在西北师范大学一直坚持了下来。现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实习,正从两个月延长到一个学期,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和实践水平,培养真正能“站得住讲台”的优秀师资。


     把优质教师教育向西推进1000公里


     记  :近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正式发布实施,而此时,正是实施免费师范教育试点政策10年整,从“免费”到“公费”一字之差,体现了对师范教育的哪些变化?
    刘仲奎:“免费”到“公费”是一字之差,且师范生所享受的免缴学费、住宿费和补助生活费这“两免一补”待遇不变。实际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在履约任教年限、履约管理政策、政策保障力度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完善。可以说,这一字之差,却解决了当前师范教育面临的困境,从源头上把更多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造就更多优秀师资服务国家基础教育,同时再次推动师范教育的系统改革。
    目前师范生免费调整为公费主要针对的是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地方重点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如能随之调整,这将是进一步焕发政策的“生命力”的大手笔。
    记  :作为一所西部师范院校,西北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范人才方面有哪些特点?
    刘仲奎:“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作为百年师范院校,西北师大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由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教育实习实践体系等组成的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正是这样的一个坚守,西北师大把优质的教师教育向西推进了1000公里,把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向西推进了1000公里。
    目前,学校结合《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及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提出了“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将进一步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深化协同育人机制,贯通职前职后、“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一流师范专业,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未来教育家潜质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
    记  :2007年,国家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近些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仲奎:2011年以来,西北师大承担了两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免费师范生教育改革是其中的一项,特殊教育专业是试点专业。该项目实施年限为2010-2020年,试点方案审批后,学校成立了免费师范生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经相关部门多方论证和调研,从招生,培养方面明确了“免费”主要指免除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仍由学生本人负责。
    项目的实施,填补了甘肃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空白,标志着甘肃师范生免费教育改革的开始;把特殊教育专业列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做实了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把教师教育优势迁移到特殊教育中去,充分发挥了西北师大教师教育优势;为其他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和示范;开展“甘肃省首届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指导教师培训”活动。


     师范教育支撑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


     记  :过去40年,中国的师范教育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仲奎: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地恢复。党和人民政府对师范教育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确立了师范教育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格局与改革框架,使师范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6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师资和师范教育规划的意见》指出:“我国师范院校现有中师、师专、大学本科三级学制,为适应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三级师范都要充实、加强,分别稳定在各自的层次上作出贡献。”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非师范院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1999年3月出台《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混合开放型师范教育体制的思路,并从办学主体、教育层次以及教师培养等方面,明确了当下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调整师范教育层次结构,由3级师范向2级师范过渡。至此,我国混合开放型的师范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进入21世纪后,师范教育面临巨大挑战。2007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教师教育体制的建设方向,巩固了教师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系统培养新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成为指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为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强大武器。
    40年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师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师范教育体系。
    记  :过去有一段时间,一些师范院校出现了“去师范化”的倾向,如今,不少中小学更青睐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这对师范院校多年来通行的教师培养机制提 出了挑战。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刘仲奎:我国的师范教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师范教育支撑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准确地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特征和职业要求,也是对师范教育功能最恰当的表述。但是,在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师范大学向综合化方向转型,师范教育功能弱化;师范学院想摘掉师范的帽子改名升格,师范教育体系受到了冲击,师范教育传统被弱化,师范专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师范专业的独立性和专业尊严受到严重挑战。
    近几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等一系列高密度高规格文件,对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师范院校应紧抓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机遇,正视挑战,大力推进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师范大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和大学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健全的师范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和专业标准,不断提升教师教育培养质量,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记  :曾经一度,大家很怀念“中师生”,较之现在的师范教育,当年的中师教育有哪些时代特征?
    刘仲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各省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培养对象为初中优秀毕业生,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这些学生接受师范“全科教育”,文理兼修,体艺兼备,专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较高。2000年前后,在“提高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下,同时由于培养层次低而缺乏对优质生源的吸引,或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或改制后归并到其他职业学校中去。
    我个人认为中师有以下时代特征:首先,中师教育是真正的全科教育,学校不分系,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所有计划课程,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经过全科培养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其次,中师有严格的面试传统和招收政策,保证了入门者初具“童心”潜质。而机缘巧合的是,中师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艺术与课堂人生境界里,先行生成了作为自己职业性格特质的“童心”;并自觉致力于培养学生未来从教所必需的“童心”个性,这更是一种难得的机缘。三是扎根基层,促进了农村教育公平。从1983年到1999年,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师学习,毕业后大部分扎根乡村中小学,成为基础教育的坚固基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他们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付出了青春年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师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优秀毕业生,这些学生的优秀表现在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态度、工作能力、教育情怀等。中师教育让他们从优秀学生变成了优秀教师。所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既要坚守师范教育初心
    也要增强改革创新勇气和魄力


     记  :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与东部相比,西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还存在一定差距,优秀教师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破解因教师人才不足导致西部教育发展缓慢的难题?
    刘仲奎:西部教育发展,优秀师资是坚强后盾。西部大开发经历了十年历程后,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时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这片广阔神奇的土地,承载着再现繁荣与辉煌的期许。
    对此,建议国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可设立西部专项或“西部学者项目”人才支持计划,单列指标评审。设定在西部工作的年限,同时规定西部专项人才支持计划只在西部有效。这样,可鼓励和稳定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并通过他们稳定教师队伍。同时,吸引东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工作。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扩大西部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使得西部高校能够培养更多的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层次人才。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西部贫困地区更加有效地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此,建议国家支持西部各省区重点建设一所高水平师范大学。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西部省属师范大学的学科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当然,西部高校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要立足自身发展,明确办学定位,不断锐意创新,培养自己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要通过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努力创建有利于聚集人才、稳定人才、激发人才活力和创造力的制度环境。
    记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有关教师和教师培养的政策,对于未来教师队伍建设,您有何期待?
    刘仲奎:新时代,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目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政策和标准。显示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师队伍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是指导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标准。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
    师范教育要凸显教师教育特色,走出特色发展的新路,既要坚守师范教育的初心,也要增强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那种固守在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关起门来办师范的老路是行不通的。
    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必须有效对接新时代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充分利用政策红利,进行内部结构调整: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提升师范类专业的显示度。二是整合全校资源,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夯实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三是优化调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对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设置课程,加强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环节,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四是创新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新模式,提升师范生培养的精准度,吸引优质生源进入师范专业学习;严把出口关,向基础教育一线输送“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师资。
    只有这样,才能涌现出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8年9月5日 字数:6437字

原文链接:刘仲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编辑:刘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