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4位大学生将仿制莫高窟“搬进”校园
新华社兰州6月8日电(记者张玉洁)昏暗的“洞窟”中,勾着金边的千佛在棕褐色墙面上泛起微光。在离敦煌莫高窟1000多公里远的甘肃省兰州市,4位大学生将仿制莫高窟“搬进”校园。
西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白旭东是这个“洞窟”的制作者之一。他的模样被绘制在洞窟一面墙壁的下方:方脸,戴着黑框眼镜,头顶黑色冠冕,身着白色青花长袍。古今结合的“穿越”造型,让人忍俊不禁。
“古代莫高窟的供养人被画在敦煌壁画上,今天我们也想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白旭东说。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持续营造1000多年,这离不开供养人为开窟造像提供资金和劳力。为记录他们的贡献,一些供养人被绘制在壁画的边角位置,与佛祖和菩萨永久相伴,这也是莫高窟壁画人物形象的来源之一。
白旭东和同伴们打造的这个“洞窟”中,还有讲述孝亲故事的经变画、模仿古人天花板的平棋图案、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飞廉”形象……更有趣的是,“洞窟”中还有他们用敦煌特有的澄板土制作的泥版画、喷绘着敦煌图案的抱枕等。他们还把这些文创产品放到网店上对外出售。
白旭东的敦煌情缘始于4年前。那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首次招生。在敦煌就学的便利,让他有了去莫高窟当志愿讲解员的机会。经过数月的严格培训,他们进入洞窟,将壁画故事、创作技艺等讲述给远道而来的游客。
“几乎整个夏天都在莫高窟过的,地表温度有时高达60氏度,很辛苦。”团队唯一的女生赵宁说,“但我们也比一般人有了更多亲近莫高窟的机会。”
这段经历,让这些不到25岁的大学生与1650多岁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产生了关联。“我们希望为敦煌做点什么。”白旭东说。
于是,这些动画专业的学生以北周时期敦煌壁画《晱子本生》为素材,历时1年多创作了2部动画片。一部针对普通大众,重在讲述晱子孝敬盲父母的亲情故事。另一部则更具专业性,从学术角度了阐释了这幅壁画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毕业季来临,白旭东和同伴们决定在西北师大兰州本部校区将作品进行集中展示。恰好,一个不足10平方米、有斜坡屋顶的仓库与洞窟环境相似。
他们模仿莫高窟的营造方法,用泥土与黏合剂混合制作了窟门。用不起古人绘制莫高窟时的昂贵矿物颜料,他们就用廉价的替代材料实现色彩效果。
团队成员畅东兴踩着桌子仰头在2米多高的“窟顶”绘制菩萨线描图。“连续工作了好几个小时,脖子都僵硬了,第二天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天。”他说。
经过10余天的努力,这个“洞窟”终于做成。不时有学生前来参观,为他们的创造力“点赞”。
如今4个人即将告别大学校园,但敦煌与他们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有人继续实践敦煌课题,准备就此创业。有人深造读研,开启了对艺术史的学习研究。
“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用一辈子去了解敦煌、研究敦煌。”白旭东说,“敦煌就像我的另一半,希望我未来的女朋友也能与我有同样的爱好。”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8年6月8日 字数:1134字
原文链接:4位大学生将仿制莫高窟“搬进”校园
(编辑:陈秀芳)
- 【新甘肃】西北师大教授张国荣山水画邀请展在白银区开展
- 【甘肃日报】拆除围墙 打通“心墙” ——西北师大以真心实招破题“危房整治难”
- 【中国新闻网】西北师大“火炬”培育:锻造“能文能武”干将
- 【观澜新闻】中国化学会2024年第四届高分子前沿论坛在西北师大召开
- 【新华社】中法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Xinhua News】China, France deepen coopera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 【中国高等教育】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意涵与实践路径
- 【观澜新闻】历史最好!西北师大学子在“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 【新甘肃】西北师大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中国教育新闻网】西北师范大学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
- 【新甘肃】西北师大教授张国荣山水画邀请展在白银区开展
- 【甘肃日报】拆除围墙 打通“心墙” ——西北师大以真心实招破题“危房整治难”
- 【中国新闻网】西北师大“火炬”培育:锻造“能文能武”干将
- 【观澜新闻】中国化学会2024年第四届高分子前沿论坛在西北师大召开
- 【新华社】中法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Xinhua News】China, France deepen coopera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 【中国高等教育】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意涵与实践路径
- 【观澜新闻】历史最好!西北师大学子在“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 【新甘肃】西北师大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中国教育新闻网】西北师范大学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