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诗语》冬至时节

《晨间诗语》冬至时节----新闻中心 广播站
00:00/00:00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今年是在12月22日。

    这一天,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是汉族习俗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里,按农时说,谷雨、芒种、秋分比较重要,是农业耕作、收获的指导。按民俗说,首推清明,民俗祭祖,次推冬至,民俗团圆。

    冬至时,北方的民俗主要是吃饺子,南方特别是闽台是吃冬至圆,其实就是一种汤圆。无论吃饺子还是汤圆,寓意都是团圆的意思。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规定有冬至的月为“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所以冬至还是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等。从冬至开始,白天会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所以把冬至当作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真正起点。在代表冬至的卦中,本是全阴的六根阴爻的最下面一根已变成阳爻,所以冬至又称作“一阳生”。

    由于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民族融合,相比起来,南方汉族保留了更多的古汉族的习俗。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著作的《清嘉录》,以十二个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其中提到“冬至大如年”,说明南方人对冬至的重视。闽台地区汉族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不但皇家庆贺,过去百姓也把冬至当作一个重大节日,称为“亚岁”,仅次于过大年。古代到了冬至,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有很多地方在冬至吃馄饨,因为冬至是一年中阳气上升的开始,正如混沌初开,可以用吃馄饨来象征打破混沌,开天辟地,后来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说民间还有风俗,冬至这天亲朋好友间相互拜访,以美食相赠,过一个快乐热闹的节日,有时年货在冬至就耗掉大半,还留下了“冬肥年瘦”“冬至大如年”等说法。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时至今日,全国大部分地方在冬至这天都要有所庆贺,所以也称冬至节。

    冬至在汉朝兴盛为冬至节,但其源远流长,几不可考。冬至和二十四节气一起,起源于古代中原地区河南一带,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主要是用来指导农时的,在国际上有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美誉。  

    今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全名为:“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这里申报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根据太阳周年运动划分的。但是在古代,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虽然和太阳运动也有关,却主要是根据阴阳二气变化划分的,首先划定的是冬至的起始时间。

    冬至是数九第一天,但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冬至也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到了冬至,太阳的照顾到了最低点,似乎最黑暗。但是,按照古人物极必反的辩证观,在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事物一定会发生变化。到了冬至这天,万物将开始新一轮阳升阴减的生机。

    冬至过后,虽然大自然的滋养会使阳气一天天壮大,但也千万别忘了,冬至的到来也意味着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所谓数九寒天。要心中守着那团阳气,存着对未来的期待,在越来越短的黑夜中心态安详。

    所以,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像是一门哲学。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心灵与心灵的关系,冷空气与热血的关系。越是在寒冷的时候,人越容易感到孤独。越是在孤独的时候,人越需要爱心,用爱心来彼此取暖,获得坚持下去的力量。

    冬至了,春天也在路上了。


(编辑:姚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