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悦我心》 百年长河润瘠薄
西北师大被誉为西北教育人才的摇篮。这座发端于燕山脚下、壮大在黄河之滨的师范院校,百年辗转,筚路蓝缕,尊严师道,植根西北,让教育的种子在偏远、贫困、蒙昧的地方,扎根发芽,塬峁芬芳。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师生携手共成长
“教育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上课时我能从不同学生身上学到不同东西。”见到宋燕,她刚上完英语课。
“明天我还有一整天课,从早上八点一直到晚上六点。”宋燕说,她喜欢上课的过程,觉得和学生们在一起很开心。宋燕教的英语是西北师大公共课里的“香饽饽”,有些没分到她班的学生,还托人“说情”,想去学习。
2002年考入西北师大,2009年研究生毕业留校,自称“师大土著”的宋燕,已经成了学校“名师”,从她身上就能看到“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精神。
这8字校训,是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于1947年为《国立西北师院毕业同学录》的题词,他希望师生在求知识、做学问时,要思路灵活,方法多样;在行为举止、生活旨趣上,要端庄正派,直道而行。
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为学生授课
“我觉得好老师就是要与时俱进。”为了上好每堂课,宋燕把电影配音、角色扮演等都搬进了课堂;为了让学生克服惰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她不停在“充电”,认为“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宋燕以身作则影响着她的学生,而郭绍青通过自己的勤奋和严谨治学,为更多学生引路。
“一个不搞研究的教师,不会成为合格教师。”郭绍青现为西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院长,工作32年来,他们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同时还坚守教学一线,与学生“打成一片”。
针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他带领团队一边进行教学改革,一边编写教材,经过10多年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程》和《信息化教学》两门教材,已被全国10余所师范院校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郭绍青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他认为“家有黄金万两,不如薄技在身”,他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西北师大地处甘肃兰州,黄河的浇灌和西北风沙的打磨,让这里的学生养成勤学习惯,老师多诲人不倦,而宋燕、郭绍青,只是数千名教师中的代表。
诚朴笃实,埋头苦干,朴实校风代代传
在西北师大校史馆门前,静静伫立着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每天从此过往的师生,无不放慢脚步,他就是曾先后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西北联大校常委、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的著名教育家李蒸。
上世纪30至40年代,从燕山脚下到汉中盆地,再到黄河之滨,李蒸一路西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教育为国家之命脉”之理念。
走进西北师大校史馆,白雪涛用清亮的嗓音为参观者讲述着过往,李蒸、黎锦熙、袁敦礼、吕斯百……,每提到一个名字,她都能如数家珍,讲出一段动人故事。
西北师范大学一以贯之的实践教学——历史上的物理专业实验课
2005年从西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后,白雪涛一直从事校史讲述、研究工作。她说,在西迁途中,广大师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途中吃着咸菜和锅饼,住过破庙,即使是这样,依旧怀揣发展西部教育的梦想。
到了兰州,为节省开支,李蒸鼓励教师自行设计学校建筑,现西北师大礼堂就是当时设计之一。在抗战岁月,招生比较困难,李蒸却提出,无论入学程度如何,在受过师大教育后,英文水平必须达标。
正是这种艰苦卓绝的办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很多学生从中受益。名为张奉珍的学生说:“我终生感念李先生,正是因为他,我奠定了良好的英文基础,能使我以50岁年龄赴美国深造。”
西北师范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实践工作——图为西北师范学院时期的教育实习经验交流会。
白雪涛在为参观者口述校史,而在西北师大一栋家属楼里,一位百岁老人不时回忆着自己的“城固”岁月。
这位百岁老人叫王志宏,1939年秋考入西北师院,他回忆说:“当时学校的多数教师都是从北平来的名教授,他们教得认真,讲得仔细,每堂课点名时从来不喊学生名字,仅凭记忆在点名册上划到,我们都纳闷,他们的记忆怎么那么好!”
1944年毕业后,王志宏留在了兰州,一直在西北师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是他们,诚朴笃实、埋头苦干已内化于无数西北师大学子心中。
尊严师道,继往开来,植根西北育桃李
“扎根西部几十年,我们培养了20多万名学生。”西北师大党委书记陈克恭说,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留在西北最艰苦的地方服务基础教育,自觉地将自己一生与这片贫瘠、落后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马建平就是其中之一。1999年从西北师大毕业后,回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当时的合作中学没有现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也没有宽敞平整的操场,校园凹凸不平,经常尘土飞扬。
“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愿望,我知道甘南条件很艰苦,缺乏师资,所以毕业后就回来了。”马建平说。10多年过去了,他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更爱他的学生。
一名学生因为打架要被学校处理,马建平向学校求情,并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我送他回家反省,他竟然在汽车站跑了,不过还是被我找到了。”正是马建平的努力,这个学生走上了“正轨”。
“能吃苦、有责任是我所理解的教师品质,而这些品质都是从老一辈身上一代代积淀、传承下来的。”马建平说。
西北师大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输送了大批像马建平这样的教师。仅近十年,该校就毕业22992名师范生,就业于新疆、青海、宁夏、西藏等地。
据统计,甘肃86个县市区示范中学中60%以上的骨干教师、80%以上的特级教师都毕业于西北师大。此外,依托设在该校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为甘肃及西部其他省区培训培养了42个少数民族的各类师资近3万名。
许多人这样评价:因为有西北师大,我国现代师范教育向西推进了一千公里,优质教师培训向西推进了一千公里。尊严师道,继往开来,从燕山脚下到黄河之滨,西北师大教育的“接力棒”传递从未停止。
刚杰•索木东(朋友)
在西北师大23年了,从学生到教工,母校一直哺育我不断成长。感恩母校!
有幸为百年校庆庆典活动主笔了主题朗诵诗《师大,一路走来》,为110周年庆典活动主笔了主题朗诵诗《回到我们的校园》。三生有幸!
祝愿我们的西北师大越来越好!
据统计,甘肃86个县市区示范中学中60%以上的骨干教师、80%以上的特级教师都毕业于西北师大。这句话是对师大最好的礼赞,也是师大扎根西北最卓越的成就。
已经115岁了!还记得我大一刚入校的时候参加了110周年的校庆,我们宿舍用学校发的餐券去西苑餐厅全兑换成了包子和饮料。转眼我都毕业一年了,看着图片上熟悉的教室,熟悉的读书馆还有熟悉的校园,想念那里的一切一切!
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这儿鲜花朵朵,绿树行行。不是985、211.只是省部共建。从不缺少大师,默默地走着她已经115年的光辉历程。我是你的,西北师大。生日快乐,爱你如初!
我是13年毕业生,家在新疆,如今在武汉读研,每次回家特意从兰州转车,就是想去安宁看看我的母校再走。对师大归属感最强烈,因为师大爱上兰州,爱上甘肃和甘肃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想起四年前在师大的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建校之初,师生们“怒发冲冠”的帽子,“空前绝后”的袜子,“脚踏实地”的鞋子,初时觉得好笑,后来仔细了解校史,方知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背景下创校之艰难。从京城到金城,从流离到守护,扎根西北,沃育新花,知术欲圆,行旨须直,一生感恩母校。
110周年校庆的时候还是乖乖搬着小板凳在操场上淋着雨为师大庆生的大一新生,115周年校庆的时候师大已成为母校。怀念同学,怀念青春,怀念整天风风火火的日子,怀念已经远去的朋友。感恩师大,愿越来越好。
对于一位外省求学的女生,第一次进入甘肃时,被他的沟壑震慑到。送我上学的父亲,一路不曾说话,下车时,想要带我回家。不知那时哪来的勇气,说我一定要留下来。已经毕业两年的我,昨天还梦到在大学校园里骑自行。我爱你,师大
素颜
第一次在微信平台留言,献给自己的母校。因为一个人,一座城,一所大学。母校更像一个母亲,记录我们的成长,愿我的大学越来越好。也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回母校工作,回到熟悉的学院,见到喜欢的一切人事。
2009年第一次走进祖国的西部,走进黄河岸边的百年师大,在师大感受到了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百年的传承。在师大收获了深邃的思想,人生的感悟,紧密的友情。如今,离开师大已近六年,但经常想起在师大的青葱岁月。祝愿师大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建议师大在扎根西部的同时,增进面向全国的步伐。师大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斐然的成就,但师大在中东部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其在我国教育界的地位明显不符,“酒香也怕巷子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师大这壶老酒、美酒香出西北,香满全国,香飘世界!
2002年进入西师学习,正值母校百年校庆,那是十八岁的我最好的生日礼物!2006年毕业工作,这十年里兜兜转转三个学校,但是不管是在哪个学校,我都以母校的声誉为首位,尽职尽责,让大家看到我们西师培养出来的都是好样的!而我的同学们在市县级各个学校也都是能拿的出手的优秀教师!真的感谢母校老师们辛勤培养!时隔十年,2016年回到母校上研究生,满心的激动和开心!明年就毕业了!真是不舍!在师大的这六年是我人生弥足珍贵的六年!我可以骄傲得说我是西师人!我爱西师!祝愿母校更加辉煌!
师大没有固定的读书角,清晨主干道两边随便一颗树旁都是朗读的读书人;
师大虽然不是985不是211,但我迷茫的时候老师曾严肃的告诉我“君子不器”;
作为她的孩子,我们不必执着她有没有清华北大那样声名显赫。你只要知道,她才是你所能拥有的最好选择,在你还没出生的时候她就兢兢业业像割麦茬一样一轮又一轮培养出立足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我们要学的该是百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精神
从师大毕业已经快六个年头,现在每当有同学结婚,我们总会在婚礼上集体诵读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那一刻,仿佛我们又回到了师大的校园,书生意气,风华正茂!
毕业快三年,在师大的日子成为永久珍藏的回忆。兰州变成我的第二故乡,每每想起那里,除了冬天厚厚的雪,暖暖的宿舍,还有可爱的同学敬爱的老师。师大,生日快乐。无论身在何处,都要给你最好的祝福
忆沫蓝绿
曾携燕山风尘来,守望黄河百余载。
教润陇原贫瘠地,化开关塞桃李开。
知术圆似长河日,行旨直如白杨材。
诚朴勤勉乃本色,木铎金声振百代。
07级中文乙班,农村教育硕士,前后在师大八年,母校的一楼一馆,一花一木都觉得那么熟悉,工作后更会时常想起母校,愿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师大的校训和老师的教诲,祝母校生日快乐,越来越好!
祝福母校,愿在未来不负母校的培养,要母校以我为荣。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这是母校给我们的最好的叮嘱。110周年时,我们搬着小板凳在西操场观看校庆庆典,那时候南国农教授身体康健。115周年,我在祖国的新疆,为了梦想而努力。不变的是我对母校最诚挚的祝福,以及作为师大人的自豪。
2012入学,我赶上了110周年校庆。现今我也是一名教师,单位对我们西北师大的评价很高,毕业生教学质量过硬!这一切都与西北师大培养分不开!
大学之所大者,大树、大楼、大师也。丁香花开,木铎金声,你的精神鼓舞我们奔向远方。
祝母校生日快乐 !
(编辑:姚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