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北师大:京城到金城 诚朴润瘠薄

    西北师大教育学院的研二学生周梦婷刚刚在一场全国性的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了语文组特等奖。

    周梦婷在84所学校的670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并拔得头筹,这不仅归功于她平时的努力,还有指导老师的一份功劳:“老师让我提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对症下药’。”

    在周梦婷心中,虽然西北师大地处西部,但培养出的学生并不差。“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务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还鼓励我们走出去看看,多和其他学校交流。”

    “为了这个比赛,我准备了2个多月。”周梦婷说,“平时我也没闲着,从本科开始,我就大量阅读并利用各种教学比赛等实践机会来磨炼技能。”

    “我从小就想当老师,走上讲台就是我毕业后的志向。”周梦婷说。

    2002年考入西北师大,2009年研究生毕业留校,自称“师大土著”的宋燕,也曾像周梦婷一样努力着。如今的她已梦想成真,成为西北师大一位小有名气的老师。

    见到宋燕时,她刚上完英语课。“教育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上课时我能从不同学生身上学到不同东西。”

    “明天我还有一整天课,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6点。”宋燕说,她喜欢上课的过程,觉得和学生在一起很开心。宋燕教的英语是西北师大公共课里的“香饽饽”,有些没分到她班的学生,还托人“说情”,想去学习。

    为了上好每堂课,宋燕把电影配音、角色扮演等都搬进了课堂;为了让学生克服惰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她不停在“充电”,认为“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我觉得好老师就得要与时俱进。”宋燕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黄河的浇灌和西北风沙的打磨下,这里的学生大多勤学好问,诸多老师诲人不倦。周梦婷、宋燕只是其中的代表。

 

今日的西北师大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扎根西部几十年,我们培养了20多万名学生。”西北师大党委书记陈克恭说,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留在西北最艰苦的地方服务基础教育,自觉地将自己一生与这片贫瘠、落后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马建平就是其中之一。1999年从西北师大毕业后,回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当时的合作中学没有现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也没有宽敞平整的操场,校园经常尘土飞扬。

    “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愿望,我知道甘南条件很艰苦,缺乏师资,所以毕业后就回来了。”马建平说。10多年过去了,他已经爱上这片土地,更爱他的学生。

    一名学生因为打架要被学校处理,马建平向学校求情,并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我送他回家反省,他竟然在汽车站跑了,不过还是被我找到了。”正是马建平的努力,这个学生走上了“正轨”。

    “能吃苦、有责任是我理解的教师品质,而这些品质都是从老一辈身上一代代积淀、传承下来的。”马建平说。

    西北师大的前身是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七七事变”后,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城固,与其他西迁学校组成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1941年迁往甘肃兰州,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大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输送了大批像马建平这样的教师。仅近10年,该校就毕业22992名师范生,其中就业于新疆的1289人,青海327人,宁夏216人,西藏247人。

    甘肃86个县市区示范中学中60%以上的骨干教师、80%以上的特级教师都毕业于西北师大。此外,依托设在该校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少数民族师资近3万名。

    许多人这样评价:因为有西北师大,我国现代师范教育向西推进了1000公里,优质教师培训向西推进了1000公里。尊严师道,继往开来,从燕山脚下到黄河之滨,百年后的西北师大,育人的“接力棒”还在继续传递。(完)

 

来源: 《新华社》 时间: 2017年12月17日 字数: 1415字

原文链接:  西北师大:京城到金城 诚朴润瘠薄

(编辑: 薛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