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香》王嘉毅:难忘的154阶梯教室
王嘉毅老师是宁夏青铜峡人,1991年7月了参加工作。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教授。
王嘉毅老师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现任甘肃省委常委、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凡是在西北师大上过学的人,都对理科楼留下深刻印象,它是师大的标志之一,常常唤起校友对母校的记忆。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理科楼两头的阶梯教室106和154(现在改为161和145),特别是154教室,让我难以忘怀,永远铭记。
1984年9月,我考入西北师大读本科。那时学校的教学楼还没有这么多,教室也不多,当然学生也不多,实行的是固定教室制。当时我们班的教室在校门口的体育楼即现在的行政2号楼,后来又到了更远且偏僻的中编楼,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到教室上晚自习。一次,系里外请一位教授给学生做报告,地点就在154阶梯教室,这是我第一次到这样的阶梯大教室来,感觉很新鲜。后来听高年级同学说这样的教室有两个,理科楼东西头各一个,是公共教室,白天上公共大课,晚上各系的学生都可以到这里来上自习,而且关灯较晚。由于我们班的教室离宿舍较远,我后来就经常到154教室上晚自习,有时候没有座位了,就去东头儿的106。
在这里上晚自习的同学相互不认识,可以专心学习,而且这里关灯晚、锁门晚。大家很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条件,都很自觉,静悄悄地埋头做作业、看书。那时周六也上一天课,无论晚自习还是周末,只要有空我就到154教室学习。也正是有这样的条件和学习氛围,我才看了大量的课外书,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丰富。记得大四那年,复习考研究生,154教室更是我的主要学习场所了,经常晚饭后就早早到这里,否则就没有座位了,一直到晚上12点,在管理人员的反复催促下才离开。
1988年我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研究生的学习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学校图书馆专门有一个阅览室,供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读书学习。但由于154教室离宿舍近,我还是经常到这里来学习。后来,我读博士、留校工作,来154教室越来越少了。1994年,我到学校教务处工作,由于特殊的感情和工作关系,对这个教室格外关注,它不仅是全校性公共课的重要场所,也是全校学生上晚自习的重要场所。后来,随着学校的教学楼越来越多,功能更加完备的新教室也越来越多了,154和106这样的老阶梯教室就不像以前那样热门了。
在154教室学习,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尤其是上厕所不方便,要出来到理科楼里头去上厕所。从教室到厕所虽然不是很远,但那时生物系就在理科楼的西头儿,一路很黑,令人紧张,有时候还真是毛骨悚然。再一点就是没有水喝。由于学校大食堂的饭菜经常很咸,口渴是常态。那时候也没有自己带杯子、带水的习惯,也不像今天有瓶装水,又懒得回宿舍去喝水,渴得不行就跑到厕所旁的水房,对着水龙头喝一肚子自来水,夏天还可以,冬天就很难受了,但为了学习,也没有觉得什么。
本世纪初,我担任了学校领导,且分管教学工作。对这个教室依然关注。每次路过,都要进去看看。教室算不上窗明几净,里面的设施已很陈旧,甚至有些脏乱,但这里安静,学习的氛围浓厚,只要进来坐下,就能静心学习,专心思考!
记得前几年的一个寒假,我还在学校工作,除夕前一天晚上大雪纷飞,我在校园走路,情不自禁地走到了154教室,竟然还有两三个同学在学习。教室里安静极了,这两三个同学都在埋头看书。我在教室前面默默站了一会儿。临出教室门时,摸了摸暖气,很热,我的内心很温暖,很感动!
最近两年,离开了师大,但每每晚上在校园走路或者周末节假日在校园散步,都仍旧会情不自禁地走到154或106教室旁,伫立在窗前看看教室里的情景,有时候就直接走进去,在前面默默站一会儿,一是表达对这些刻苦用功的学生们的敬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我心中的一种情愫,使我重温曾经的青春岁月。
如今,移动互联技术十分发达,无线信号也实现了全覆盖,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也多样化了。像154这样设施陈旧的教室已不多了,但依然有这么多静心苦读的学生与154教室同在,这是西北师大的传统,西北师大的财富,西北师大的希望!但愿这样的教室,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够一直存在和延续下去!
我校文学院党委书记阎岩留言说,154是个符号,是浓缩和汇聚了师大精神记忆的符号,从154教室的历史光影中,我们可以拍摄和捕捉出一波波、一位位、一幕幕顶灯夜读的人、事和场景;154是个剪影,是无数师大动人历史镜头中的剪影,在154的洞眼里,可以望穿师大历史百年,可以参悟巍巍学府的不屈与坚韧;154是个情结,是将一代代师大人的公诚质朴之心和顶天立地之向往咬合在一起无法拆解的情结,从这里拨开灯捻,带上光华走出去,然后照耀未来……
大学之大,在大楼,在大师,更在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大氛围。但归根结底在“大情怀”。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时代,仍需我们在“问”鼎云端的同时“学”接大地,在视及八极的同时思接千载,在飞黄腾达的同时赓续气脉。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这是为文之道,也是为学问之道、为大学之道。
校友留言:
11届毕业,本科是原政法学院管理专业。154阶梯教室虽没王校长去的那么多,但四年时光里80%自习时间在那度过,夏天非常凉爽,冬天也很温暖,教室的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那学习,虽是苏式建筑,但宽敞敞亮的空间还是给了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毕业6年,夏天刚回去一趟,学校人文气息依旧,虽时光匆匆,美好回忆却不曾忘却,希望母校蒸蒸日上,桃李天下。
——李睿
师大情怀。阶梯教室也是我在师大最怀念的地方之一,没课的时候在那里我和朋友们一坐就是一天,学习效率很高,学习氛围浓厚。每到吃晚饭的时候,校园广播的声音会从窗口飘进来,闭上眼睛认真的听,真的很美好,很难忘。
——麦田的守望者
在这个阶梯教室,我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我的福地,在这里也祝福这位校友家庭圆满。
——刘宇乾
感谢王老师的美文!这篇文章犹如师大校园的旭日夕照,辉映着多少师大学子,更如校园里的春风夏雨,滋养着多少师大学子的心灵!读来倍感亲切,当年的师大生活憬然赴目,恍若昨天。我最难忘的教室是理科楼的106,209,307,因为理科楼上的我们感觉没有外语系和中文系那么高大上,新旧文科楼是不去的,经常在这几个教室里上课,自习。106还有值得我骄傲的事情,那就是我的跨系选修课消费化学的作业,实际就是要求写个小论文,我很认真地写了,没想到被师大名教授高锦章老师在文科戏和理科系的最后一课时上作为最优秀的作业朗读了一段。我是2001界西北师大地理系的学生!
——南山牧夫
(编辑:姚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