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会客厅》人物采访之杨光祖教授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17年12月11号,星期一,欢迎收听本期的木铎之声,我是婷婷。
诗人余光中在他著名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以圆润的歌喉深情地唱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魂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存在。因为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对祖先的回忆和希望就有了寄托。余光中以诗人的深情,形象的描述汉字之美和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就在今年的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宣布了一项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到这个,那在今天的节目中,这位主人公就不得不说了,他对传统文化可谓是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他自己也说,最喜欢读书人这个角色!他就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杨光祖老师!那首先,请允许我对杨老师简单地介绍!
杨老师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当代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代表作有《回到文学现场》
《杨光祖集》、《文学世界的探险》、《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等,曾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二等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黄河文学奖一等奖。
传统就像一条大河
杨光祖教授采访记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余春兰
余春兰:杨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我也是选修您“中国传统文化”这门全校通识课的学生,您酷爱庄子,那您最初接触庄子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之下?
杨光祖教授:我真正认识庄子,喜欢上庄子,也是很迟了。大学时学过庄子的篇章,但没有真正理解他。没有理解,一是自己年轻,学养,阅历都不够,二是没有真正懂庄子的思想。不过,我从初一就喜欢鲁迅了,受了鲁迅很深的影响,其中就有庄子的东西,很多人以为鲁迅只会骂人,他们看不出鲁迅深刻博大的一面,这也是庄子讲的井底之蛙,无可奈何的事情。
陈嘉映说,人不到三十,就不懂哲学,这话很有道理。我是四十岁开始,忽然有了一种人生的幻灭感,有了一种精神危机,于是上溯先秦,重读《论语》《孟子》,但那种等级制很强烈的“君君臣臣”,我很不喜欢。就开始读《老子》,那种老谋深算也让我害怕,但他讲“道”的部分,很是喜欢。一直到后来,才发现我最喜欢的还是《庄子》。苏东坡当年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我也是如此。
余春兰:好像大多数的年轻人接触的经典比较少,比如说《庄子》,那您觉得读《庄子》会给年轻人带来怎样的收获?
杨光祖教授:如今,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与经典的关系比较复杂。你们80后、90后这两代人,是与以前迥然不同的两代人,网络文化的介入,让你们与经典有一种断裂。这与我们这一代人不同。我们上学的时候只有纸质阅读,没有网络,也不需要面临过多的诱惑,我们有的就是电影电视,可能还需要到固定的场合去看。现在你们有手机、微信等。你们这代人对事物的观照方式,阅读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对你们也把握不住,你们这代人确实经历了一次断裂。我们中国在“五四”之前是文言文教学,四书五经的教学,繁体字的教学,“五四”以后开始走向白话文,走向简化字,走向向西方学习,思维模式都有很大变化。这次断裂,无论是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有一个巨大的变化。你们80后、90后受世界网络文化的冲击,又是一次断裂,所以对你们来说,读经典,就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你们现在大多数人不太读书,读一些微信,在网上看一些搞笑的视频,经典对你们来说已经有距离感了。我觉得一代有一代人阅读的东西,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这无可厚非,我尊重每代人的兴趣,但是我认为我们本身有很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能因为新的东西而把旧的东西丢掉。传统就像一条河,流到这儿,你要让它接着流,不能换条河流,这样传统文化就断了。而且,这容易使年轻人变成无根的人,光知道当下文化的一些文化泡沫,不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也不了解西方的文化,只满足当下自己的阅读兴趣。这种傻乐文化,在我看来,总归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作为大学生,我觉得应该让自己的阅读,不断地靠近经典,这经典既包括中国的,也包括西方的。另外,受中学教育的影响,你们将大量的时间用来应付考试,中学期间没有那么多的闲余时间来读书,没有养成读书的兴趣。海量做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你们的读书兴趣。但是,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学生还是要转变一下自己的思想,在大学里,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多,要多读些好书。当然《庄子》只是其中的一本而已,我们中国有太多的优秀文化,比如说《史记》,《左传》,李白......《庄子》它是中国文化的元典,陶渊明、李白、曹雪芹等都受到庄子的影响,包括我们中国的书画,都受到《庄子》的影响。《庄子》确实很难懂,但是你也要多去了解,看懂多少算多少,我每次讲《庄子》,也并不是说要求每个人都读懂它,我只是希望它能在听众的心上撒颗种子,迟早会发芽,过上十年,二十年,或者更久,你再回头看看,也许那时候你才会知道你收获了什么。所谓的经典,是需要你一辈子去读的,它不是烟花,璀璨过后就会消失。我希望大学生尽量地多翻翻这样的经典,就像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大师的作品很难懂,所以你一遍看不懂不要气馁,这很正常,慢慢来。所以对于经典,一是我们不要疏远经典,二是要有耐心,不要觉得你可能看一遍就懂。这就像泡菜,得慢慢的腌,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经典是需要你一生去阅读的书,哪怕读懂几句也是可以的,会享用不尽。
余春兰:您现在讲《庄子》会有压力吗?我记得您在课上说过,《庄子》对听众的要求是很高的,那您会担心听众听不懂吗?
杨光祖教授:压力还是有的,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我个人对庄子的研究不是很彻底,但这个压力不是很大,因为我已经读过《庄子》很多遍,主要的压力是《庄子》毕竟难懂,它对听众有很高的要求,那作为老师,我就在思考,怎么让大学生接受。现在,我觉得这种压力还是在我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讲课的时候,我会尽量讲得通俗一点,比如说我会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讲《庄子》中的小故事,引导他们进入庄子的世界,那讲《庄子》肯定比讲《论语》要难的多,因为《庄子》讲求内心的超越,精神的超越。而且《庄子》因为太高了,容易引起误读,包括很多大学老师,他们认为庄子是消极的,颓废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不过,我觉得讲《庄子》还不是最难的,禅宗会更难。所以,我一般都会迟疑,一直在《论语》《庄子》那里徘徊,看学生的水平,判断能否讲禅宗。
余春兰:在采访您之前,我还采访了您的两位学生,那其中一位同学说庄子是一位浪漫主义者,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杨光祖教授:我不太赞成这种说法,这是一种用西方话语来解释中国文化的做法,这种解释我们不必太过在意。浪漫主义本身是西方的东西,强调个人的情感、主观张扬。西方有古典主义,后来走向僵化死板,发展为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到后来又有点没有边际,情感泛滥,又走向现实主义,后来又走向现代主义,这是西方的一种文学艺术思潮。浪漫主义也是一种哲学思潮,中国以前没有这些东西,这是西方近代思潮,比如说郭沫若,我们说他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这没有错,但你硬要说庄子是浪漫主义者,我觉得这比较牵强,因为他和西方的浪漫主义没什么关系,他就是中国的,但为了解释的方便,有人说他是浪漫主义者,这容易造成人对庄子的误读。浪漫主义也很复杂,不要用西方的东西来解释中国的文化,我觉得这种解释是有问题的。我们现在经常说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这话其实是有问题的,李白的浪漫和西方的浪漫貌似,但其实是两回事,我们中国说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我觉得这很对,李白受道家的影响,杜甫受儒家的影响。我们可以说当代作家是浪漫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因为他们的创作确实受过这种思潮的影响,但不要说庄子、李白是浪漫主义者,这很牵强。
余春兰:那您会同意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这种说法吗?
杨光祖教授:有用,没用,这种说法是很低层次的看法,庄子说过“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有些同学说我学《庄子》没用,考公务员又不考,但人活着是需要精神的支撑。学《庄子》是为了给你的精神带来超越,让你活得和动物不一样,生存很简单,一碗饭,一个馍,就足以让你活下去,但难的是你的精神得到满足,很多人空虚,不是因为物质匮乏,而是精神世界残缺。我们要往更高的层次前进,打破有用无用的判断,这种判断其实说明了一个民族的不成熟。真正的有文化品位的人,是不必纠缠在有用没用这个层面上。至于说到知识,知识太多了,每个人不可能穷尽,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很多知识真是没有用的。
余春兰:请问您会以一个标准来区分书籍的好坏吗?
杨光祖教授:不会,我们说博览群书,那如果有个标准的话,就比较死板,你会漏掉很多好书。书的好坏很难说,有些书可能没什么用,但专门研究它的人会觉得很有用,比方说清朝的一个账本、菜单,那对于我们有什么用呢?但它是文物,对于研究它的人,可能会从中了解到清朝人的日常生活情况。一本书,你从不同角度来看,它的价值很有可能就会不同,不要用一个标准来看待所有的东西。《红楼梦》起初被认为是黄书,《西厢记》也是如此,对艺术色情的定义也是会随着历史而变化的。对所有的书,随便翻翻,喜欢你就精读,不喜欢你就大概了解一下,开阔眼界嘛。世上的书很多,你不可能都读完,但你要大概知道有哪些书,有哪些作家,你精读的书可能就几本,这就好比地球上的人你也许见过很多,但最终成为知己的也就两三个。我经常对学生说,去图书馆,把书借来之后,放到床头,经常翻翻,到还书的时候将它还回去,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可以再续借;遇到不喜欢的,翻一翻,知道有这么一本书,讲了个什么东西,也算是开阔了一下自己的视野。我也经常到书店随便翻翻,韩寒、郭敬明的书我也看,但我不会买。你浏览的书是你精读的书的很多倍,就像《庄子》,不是说你今天想看了就借一本,这种书应该买来放到家里细看,一本好书就像是你亲密的人,你会和他一直待在一起。经典很多,浏览一遍,发现哪本书与你投缘,你再去精读。比如说我喜欢《庄子》,那我就会一遍遍地去读。每个人去找自己书的好朋友,读书要有根据地,别人一看就知道你的思想来源于哪里,比如说苏东坡,我们就说他受庄子、陶渊明的影响;那鲁迅,我们说他受尼采的影响,他的文学写作是有根的。现在的有些作家没有根,所以他写不出好的作品。像《红楼梦》,它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扎根扎得很深,那这样的作品是可以传世的。一定要做一个有根的人。
余春兰:您刚才也提到在初一的时候,您就喜欢鲁迅了,那看来您是鲁迅的书迷了,您为什么会喜欢鲁迅呢?
杨光祖教授:我那里全是鲁迅的书(杨老师指了一下他的书架),我家中藏有鲁迅全集四套,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传统从《诗经》、屈原,到曹雪芹,后面接上的就是鲁迅,鲁迅已经进入到中国文学传统中去了。他真的是一代大师,是中西方文化汇通之后产生的一代大师。他的文化修养是非常全面的,他的书法很好,也会画画,书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是中国版画之父。我们现在对鲁迅有些误解,与意识形态有关。拨去历史的尘埃,当你真正了解他之后,你会发现他也是一个很好玩的人,一个性情中人,并不是每天剑拔弩张。现在的课本过于将鲁迅政治化,致使部分学生对鲁迅很反感。鲁迅他更多的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读他的书,可以让你独立的思考,当然,鲁迅的某些观点我们也可以不认同,这其中有时代的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他的文笔很好,表达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他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慢慢看,你就会发现他的书很好。通过阅读鲁迅的书,你会真正的感觉到语言的变化,鲁迅的语言融合了西方的一些语言格式,比如说德国的一些句式,他的白话文包含着文言文的骨头和西方的一些句式结构,锻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我开玩笑的说过,鲁迅就像一个焊工,把语言放到砧板上锻造。日本有一个作家叫大江健三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到中国演讲,他的妈妈告诉他:你不要骄傲,中国有一个鲁迅,你还差得远。鲁迅在日本、韩国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他思考的问题是东亚的问题,东亚文化在被西方文化挤压冲击下,怎么办?既要顺应世界潮流,又要保存传统文化,怎么样才能独立自强,这是东亚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作为思想家,鲁迅在东亚的地位很高,作为文学家,他在世界文化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编辑: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