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团学组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16年12月到2017年7月底,《学习时报》连续用26个专版以采访实录形式反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集中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的不平凡历程。

 

 

    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扎根黄土地矢志奋斗的感人经历和不忘初心的爱国为民情怀,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西北师大团学组织于近日通过多种形式,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在全体专职团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分享会上,大家结合工作实际,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这是一本用故事串联的人生教科书,也是一本用事实证明的成才励志说,更是一本用脑用心让人铭记的警示录。”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团委书记罗长风说,“青年习近平通过自己奋斗、吃苦、努力为我们的成长树立了榜样。我们团干部要做的,就是将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将个人发展融于祖国发展之中,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不平凡的人生。”
    传媒学院团委书记赵洁说:“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最深刻的感受一是真实感人。书中通过每个人的采访多维度的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青年时光,用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从群众中走出的人民领袖;二是读书思考。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类似这样的细节很多,这种勤奋好学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青年意味着什么?——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习近平给出了他的答案,并用自己的言行,为青年树立了榜样。”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团委书记马潜深有感触地说。“正如总书记2013年5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为发挥好理论社团带头学习、带头讨论、带头宣传、带头实践的作用,学校组织大学生成立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研究会”。
    在研究会学习研讨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班吴文房同学说:“这本书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总书记在陕北生活奋斗的成长经历。在当时‘上山下乡’的活动中,总书记作为年纪最小的知青,在梁家河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并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并带领梁家河的村民们埋头苦干。从这些平凡的小事里,我读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主动学习和培养乐于吃苦的精神,继承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劳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并以此作为我们的人生信条和动力!”
    研究会成员高兰在发言中谈到,作为青年学生,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思想品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同时,全校300个基层班级团支部分别举行了“学习青年习近平,扎根陇原黄土地,用青春托起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
    在传媒学院2016级新闻学1班主题团日活动上,团支书刘业兴谈到,习总书记在当时的困境之中,没有好高骛远,而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这样一份困境中毅然决然的坚持,因困境的不可确定而更显份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能吃苦、有追求、勇担当;同时,要胸怀家国、心系人民,为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