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第33个教师节。今年的教师节主题是“迎接党的十九大,做好学生引路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递知识,也要为学生传授为人之德和处世之道,即“弘道”。以今日之视角来看,就要为学生阐释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间正道,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健全其人格和心智。可见,无论是“传道”,还是“授业、解惑”,都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职责。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首先要立教师之德,若师德不正,焉能树人?教师的师德师风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影响是深刻且长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德行才学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身教重于言传,“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一名受学生尊敬、爱戴的教师,必定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德才相配的楷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基本的师德修养、纵使学问多么高深、学术成果多么丰富,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诚如罗斯福曾言:“有学问而无道德,如一恶汉”,这样的教师,肯定无法培养出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的人才,遑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人自贤,必自尊”。教育者惟有恪守师道尊严,方能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之风尚。作为教师摇篮的西北师范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气质与办学传统,涌现出了一批学术巨擎和师德楷模。在国运危难、时局艰难的艰苦岁月,师大先师和热血青年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志,辗转迁徙、数易校址、两越秦岭、三渡黄河、扎根兰州,把中国高等教育向西推进了一千多公里。一代代师大人对知识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凝聚成了师大“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和“尊师重道、勤谨笃实”的校风,成了师大的根和魂,深深根植于每个师大人的灵魂深处。20世纪50年代,一批又一批优秀专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西北师院,在物质匮乏、条件简陋的办学环境下,毅然坚守师道尊严,授业解惑,把“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与西北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构成了支撑西北师范大学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110多年来,李蒸、黎锦熙、齐国梁、袁敦礼、李建勋、李秉德、孔宪武、南国农等一代又一代西北师大人践行校训精神,筚路蓝缕,延席授教、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用责任与信念铸就了世纪学府的使命与光荣;用才学与师德教育了数以万计的精英与才俊,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条战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希望广大教师“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在总书记对人民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中,其中有三个方面都与教师的师德紧密联系,足见师德在教师基本素养中的重要地位。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教师做“四有”好老师的希望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指明了方向。
高校教师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中坚力量,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术修养。总体上看,广大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思想主流积极健康,理论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先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师德修养。近年来,在教书育人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教书育人、潜心研究、师德高尚的“四有”好老师,如,吉林大学原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大年教授,用自己赤诚的爱国之心、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忘我的高尚人格践行了至诚报国、刻苦钻研、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理想信念模糊、崇尚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者有之;个人主义至上、规矩意识不强、突破底线思维者有之;重科研轻教学、只教书不育人者有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胸狭隘满腹牢骚者有之,等等。这些现象,损害了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危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因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讲话精神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师范院校的教师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在师德的自我修养上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传道,即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本质特性,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才能努力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科学文化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果教师自己不明道、不信道,如何给学生传道?为师者,必真信、必坚定,有底气、有信念地从事教育工作,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方能理直气壮地教育说服学生,以情感人。因此,广大教师要自尊、自爱,珍惜教师荣誉,主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明白历史责任,自觉承担历史使命,主动明道、信道、传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行动自觉与理论自觉。使自己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校要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挖掘和提炼名家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生动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集中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使广大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们必须要扛实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发扬民主,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肩负起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全面掌握教师思想动态、教学情况和师德表现。严格“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善于贴近教师思想实际,既要敢于从严执教,又要懂得春风化雨,从制度和管理各个层面形成师德建设合力。要进一步发扬民主,畅通教师反映问题和建言献策的渠道,鼓励教师通过正常渠道,合理、合法、理性反映问题,表达诉求,营造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干事创业环境;要以科学、管用和完备的制度体系来保证师德师风建设落在实处、取得实效、管住长远。在教师准入环节,强化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考核,改变过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培训的做法。在教师职业发展环节,通过制定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建立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引导全体教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师队伍退出环节,对严重违反学术规范和师德规范的教师,要敢于“亮剑”,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和纪律处理,情节特别严重者,坚决从教师队伍清除,净化教师队伍。
我们必须要以教师为学校发展的最大财富,进一步确立教师主体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工作氛围。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校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宝贵财富,要主动关心教师成长,突出教学中心,建立健全校领导、学院党政领导联系教师、与教师谈心谈话制度,关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帮助解决教师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求学深造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将师德建设工作同支持教师发展成长有机结合,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学校改革、参与学校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位教师在课堂内外享有到更多的职业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个人事业与学校事业同进步、同发展。“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快。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在职业生涯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因此,广大教师要围绕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这一主线,着眼培养提高“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能力。”通过学校各类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依托“教师发展中心”,解决好教师全员、全面、终身学习的问题,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站稳站好三尺讲台,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崇高的称呼!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为高校教师,要始终牢记教书育人这一光荣而崇高的使命,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自己的为师之道、立身之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做好学生引路人。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刘玉泉
(编辑: 薛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