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感性的音乐者——访“我最喜爱教师”获得者 音乐学院李经

    2010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李经在师大音乐教学领域已耕耘七年。

    虽然是音乐学院老师,但李经的日常教学并不是我们一般想象的那样:每天出入琴房,陪伴着钢琴吉他,或者整日闭关室内,一遍遍练着嗓子。他教授的是音乐学中的理论部分——音乐教学法。

    音乐教学法是音乐理论的一个分支,但它却是带有操作性的一门课程,而这种实践操作性与纯粹的音乐实践课程又有所不同。即这门课程是教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学老师,从而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更好地传授。纯粹的音乐实践课程则是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音乐艺术领域佼佼者。

    “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每个人都有这种需要,也有获取音乐的权利。一方面,音乐满足了人的听觉需要,调节着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音乐文化,那将是不可想象的。在李经心里,音乐是神圣的,需要传承。“它需要我们集体努力,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这种集体可能不是我们几个人,也不只是在学校里学习音乐的师生,它是一个大的范围。”而音乐教学法就是他培养音乐传播者的方式之一。李经主讲《音乐教育原理》《音乐教育心理学》等五门课程,繁重的课堂之外,他还在校外音乐辅导班里为喜欢音乐的小朋友教授一些音乐技能和知识。

    在当前大学通识教育的大潮下,如何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课程,并有所创新,李经是经过了自我独立思考的。

    “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动物,二者是我们缺一不可的,而现在这种理性思维过度压抑了人的感性思维。没有了感性思维,我们就失去了发现美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没错,但在李经看来,如果只从学生角度考虑兴趣,老师却不能考虑到学生的课堂感受和他的感性接受,盲目讲授认为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无异于谋财害命,“现在,我们说学习知识、技能,知识、技能都是对的,可是却忽略了感受。这样,他们就会排斥正确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学方式是错误的,与学生心理接受存在着差异。”

    “老师还要能够精选教材中的知识。”李经认为,不能拿起厚厚的一本教材就给学生们讲,要有一个取舍。“知识的谱系框架有一定的知识逻辑结构,但是有的知识它不符合实际做事的逻辑,并不能为学生带来什么益处。”所以,在他看来,老师要知道哪些知识是真正适合学生的,哪些知识是糟粕。“比如一个概念,编者是从教材写作的角度考虑的,并不一定是从学生角度考虑。”

    李经从来不会因为科研而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在他心里,科研更是一种态度。“给学生上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自己构思一篇论文的过程。”李经以课堂作为实践,将研究融于其中、寓研于教,保证研究教学两不误。另外,李经在教学上能够有充裕的时间,也在于他科研上的合作精神,与其他老师一起进行科研,合作求共赢。

    上学期,音乐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走进音乐厅——艺术素养》通识课,每周一或周二在音乐厅举行,除面向选修该课的130余名不同专业的本科生授课外,还对全校师生免费开放,在组织学院专业教师授课的同时,还有师生登台表演。李经说:“音乐通识课以前也有,主要是以课堂的固定教学模式进行。而这种新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欣赏平台和靠近真实音乐的机会。作为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长期的理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但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种音乐厅专场音乐的形式,打破了以往教室间接的艺术欣赏,从而为学生和音乐搭建了一个直接的桥梁,更有利于内在的自我提升。”

    整洁的办公室,一架钢琴,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还有堆在有限空间里的各种音乐书籍。简单的环境,简单的人生,李经耕耘着自己不简单的神圣事业,在音乐教学道路上不断思考并实践着。

(编辑:刘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