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 | 和青年在一起,与青年共成长

 

    “起初,不明白‘思想引领,成长服务’、‘1+100’ 意味着什么”

 

    初到共青团工作时的刘姌并不明白“思想引领,成长服务”和“1+100”意味着什么。带着学生们长大?别让他们走歪路?做一个“孩子王”?联系100个学生?还有什么?工作四年的她已经明白当初的这些想法其实距离作为一名合格共青团干部的要求还很远。

    作为一名高校基层团委书记,作为距离青年最近的那个引路人,在“1+100”工作中,刘姌总结了一句自己的学生工作座右铭:想让学生跟我走,我就必须坚持走“学生路线”——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在实际工作中,刘姌也是这样践行的,无论在宿舍、在办公室、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现场,或是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学生需要的夜晚,刘姌都不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跟青年学生一起,做他们思想上的引路人,成长中的陪伴者,利用“1+100”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开展工作。刘姌为基层团委书记兼学院辅导员,工作之琐碎、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就是这样的工作负荷,让她在工作之余不断地摸索学习,探索钻研,研究学生,倾听学生诉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刘姌总是说:“越是跟青年走的近,越是发现他们离我近,越是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越是发现工作的乐趣。”正是在与青年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书写了她自己的成长心路。

 

 

    “1+100”与“一学一做”相结合:引领青年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跟党走

 

    在“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中,刘姌依托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学的专业特色,结合正在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铸魂工程,以及“1+100”实践活动,将“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团日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与“1+100”工作相结合,组建了“一学一做”科研学习小组,发挥学院青年教师的作用,对“一学一做”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将专业学习和 “一学一做”结合在一起,扩大“一学一做”在青年团员中的影响力。

    作为基层团委书记,刘姌联系学院不同年级的4个团支部,在团支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时,将唱团歌、戴团徽作为首要的任务,增强团员意识。她还主动深入基层团支部为团员上团课,不断加深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的认识和归属感,目前她为自己所联系的团支部坚持上团课5次,联系该支部青年学生45人。2016年,她所联系的2015级哲学班团支部在高校共青团活力团支部创建遴选中被评为活力团支部。

 

 

    “1+100” 凝聚网络青年: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全团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工作 ,这让爱思考的刘姌老师来了劲。在工作中,她一直认为思想引领是一个不能留死角的工作,可是地处西北这样经济落后的地区,学校招收的生源68%都来自农村,全校一半以上是女生。有很多学生在上大学时才第一次走出家门,普通话说不好,性格上内向、自卑,还有那些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们,他们不仅录取分数较低,而且有些连汉语都说不好。基于这样的种种原因,她总是觉得与他们之间有一些距离,工作的这些“死角”总也清除不了。于是,她利用“1+100”这个契机,主动联系了那些平日里“距离”她比较远的学生们,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与他们建立联系,搭起沟通的桥梁和平台,利用网络新媒体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

    借助这样的平台,学生们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不安和紧张情绪。在与他们的线上互动中,刘姌也有了新的发现:只有给青年们归属感,才能获得青年学生的追随和支持,只有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才能让他们有归属感。

 

 

    “1+100”活动中,刘姌联系青年143人,发表日志8篇,发布活动17场,“一学一做”专题活动7场,英雄帖回复52次,学生互动中收到评论146条,精华分享19篇,总积分86.2,同时开展学生线下活动12场。一位藏族男同学一直活跃在“1+100”的线上活动中,几乎天天都有互动,但突然有几天,却没有上线。一个深夜,刘姌接到了电话,是那名藏族男同学。在电话那头的啜泣声、呜咽声中,她隐隐约约听到这名男生说自己的妈妈和妹妹出了车祸,妹妹已经没有了,这让刘姌感到措手不及。

    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状况,对她而言,是一次不小的考验。但刘姌马上让自己平复心情,然后开始劝导这名藏族同学。电话那头的学生也慢慢恢复了平静,讲述了事情发展的经过。他说,妹妹的离去,让他不愿再在这里念书上学,他决定退学。这个信息震惊了刘姌,因为她深知,对于少数民族的同学而言,能从民族地区考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退学意味着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将来的路会更难走。刘姌只是默默的每天发信息给这名藏族同学,希望通过每天的交流能让学生慢慢从阴影中走出来。

    一个月过去了,学生没有回复,刘姌给他时间,让他慢慢来,因为她坚信:认定的道路,慢慢走,总会到。两个半月之后,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刘姌收到了这名男生的短信,“老师,我要回来,到学校上课,请允许吧!”,收到这条短信,刘姌笑了,那是她熟悉的少数民族同学特有的质朴憨厚的文字。
    还有一次,一位来自农村山区的女孩在青年之声互动区写下了自己的心情:爸爸早年离去,母亲身患乳腺癌,姐姐已经出嫁,妹妹还小,生活无望。刘姌看到这条留言,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这位同学在班里总是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流。她小心翼翼地约谈这位女生,希望能与她做进一步的交流,没想到这位女生说,她早就想和老师聊聊。后来,刘姌帮这位女生组织了轻松筹的捐款,还在院内发动募捐,共筹集到5万多元捐款,为她解决了母亲看病的问题。一名学生这样说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就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线上的交流可以说自己的真心话,是个很好的平台。”

 

 

    还有一名学生对“1+100”有这样认识:“刚入校不知道大学怎么过,通过‘1+100’中老师的分享,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还能从老师分享的优秀文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节省了自己搜索的时间,很便利。”刘姌说:“借助手机客户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与学生的实时沟通和交流,开展工作方便了很多,现在每天都要上线看看学生的留言,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就是掌握自己的工作节拍。”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刘姌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学生归属感,凝聚了更多的青年学子,团干部的威信就这样建立了。

 

    “1+100” 四自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现实需求

 

    通过几年的学生工作,刘姌总结了学生工作需要遵循的一个规律和一个需求,即: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最现实的需求。而这个规律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面对直接联系的一百多名学生时,在与他们每一次开展活动时,与他们每一次的交流谈心中,都不忘要立足于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看待他们的成长,引导学生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人格自尊。刘姌认为:90后这一代,是有梦想,有干劲,有激情的一代,他们每一个人都对未来美好生活有自己的憧憬和规划。虽然有时他们有迷茫、有退缩,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而这正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刘姌特别重视学生精神上的需求,真正关心他们成长的每一步。在她看来,年轻一代的学子们,梦想中夹杂着迷茫,干劲中也有退缩和恐惧,他们对外界最现实的需求就是寻找一个可以为自己加油、鼓劲的港湾,寻找一个在精神上求得成长的灯塔。刘姌在学生工作中一直不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她坚信:每一个青年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老师可以做的只是帮助他们更好的长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她所联系的143位青年学子中,共有7人保送“985”、“211”高校硕士研究生,58人先后获得学校校级奖学金,73人获得学院奖学金,在全院学生当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力。

 

 

    刘姌总说:“其实青年学子是很愿意与我们在一起的,有时只是呈现的方式不一样,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个表达自己的渠道,架起与他们沟通的桥梁,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些年轻的团干部需要想、需要做的事情。他们成长的这个年龄阶段面对的困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的心理、思想、行为都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他们人生转向的十字路口,在他们犹豫不决、迷茫彷徨时,真的需要有人牵起他们的手,带他们走那么一段,在他们困惑、焦虑、不安、期待中照亮他们前行的旅程,而我,正是那个陪伴他们走一段人生美好年华旅程的那个人。”
    1+100”工作还在继续,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沿途因有这样的团干部而显得风景美丽。

    刘姌在毕业纪念册上为他的学生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也许我能为你们做很多,但也许又不能,因为我真诚的爱着你们。可是,你们要明白,即使我愿意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也还是要由你们自己去做出那些人生重要的决定,我愿永远成为你们人生前进路上的灯塔,默默陪伴你们。

原文链接:1+100 | 和青年在一起,与青年共成长——西北师范大学团干部刘姌

(编辑:吕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