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香》高考故事

《品味书香》高考故事----新闻中心广播站
00:00/00:00

      hello大家好, 欢迎收听今天的品味书香 ,我是今天的主播麦尔哈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周, 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怀念自己高考的那些岁月。 怀念曾经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奋斗的青春,怀念那些如水流逝的日子,一次考试,用12年准备,用一辈子回味,估计也只有高考有这个魅力了 。想想自己高考完也有三年了 那真的是一个压力与憧憬并存的日子 想着自己会考到哪儿 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真的是无比怀念。 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从1940年代到2010年代我们的高考故事。 怀念那些时光,那些人 还记得那一千个日日夜夜在你身后的父母和老师吗?还记得那些整天吵吵闹闹每天玩的不亦乐乎的朋友吗?是否有这样一个人,让你哭着闹着拥抱了整个班。 “再见了相互嫌弃的老同学,再见了来不及说出的谢谢,再见了不会再有的留堂作业,再见了我留给你毕业册的最后一页。” 高考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痕迹。相信,这里也有你的高考记忆。

      胡德海 1949年参加高考 1927年9月出生,浙江金华人。1949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言系就读,1953年毕业后到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执教。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教育学家、哲学家。 1949年1月(时为民国三十八年),我从浙江省立金华中学高中毕业。下一步的路怎么走?这个问题当时在我的思想上是考虑过并且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正如我在金中读书时的师长方韵清先生引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中的名句在为我题写毕业纪念册时所教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方老师的话说的很对的,他在这里告诉我:像我这样一个才从高中毕业的人,腹笥定然单薄,我的知识还是太少了,我的视域还太狭窄,我的眼光还太短浅,这时的我还不具备登高望远的能力和条件,还不能洞明世事。对此,我也是颇有自知之明的。然而,却也向往一个一日能达到登高远望乃至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览众山小的境地。所以,就是说,我还要继续求学,继续走读书之路,走升学之路。 但是,升学,报考大学要到七月份,读大学更是九月间的事,这中间隔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怎么办?怎么安排?没有想到,正在这时,我的家乡新成立的汤溪私立维二中学给我送来了聘书,聘任我为该校教务员兼初中英语教员的工作。于是,这个学期(1949年2月-7月)我就是在这所学校边工作也边读书即边复习功课中度过的。 七月下旬,我从家乡浙江汤溪来到上海,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

      高考对一个有志于求学者来说,对于一个已接受过完整中学教育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小事,因为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并面临着对将来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等前途命运问题的考虑和抉择。然而这时的我藏之内心的主意已定:即报考师范大学,学教育有关的知识理论,准备此生走一条为教从教之路。 我为什么要做出这个选择呢? 仔细想来,大体有这样几个当面的原因: 一是想到将来当教师,可以终身和书打交道。一辈子和书结缘,可以多读些书,这是我最向往的事。“至乐莫如读书”,我在中学读书时,已经成为我的信念。而在我看来,真正能落实这句话的我以为就只有当教师一事。读书、求学、做学问,这是我认定此生最大的乐趣和目标所在,也应是我此时争取实现的重要步骤。 二是想到当教师可以少受拘束,自由自在些。学校是个读书人成堆的地方,教师是种自由职业,学校相对来说,也是一个比较自由,平等,民主的天地,在社会上,他可以自由流动,可以合则留,不合则去。对内面对的是一些充满人生活力的年轻求知者,在学校环境里,和同事,学生一起,可以在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生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精进。 有尊严,可以保持人格上独立精神和思想自由。

 

 

      我深知自己最不能忍受的是精神的屈辱和人格上的遭受伤害,不能低声下气,不能趋炎附势,也不能忍受虚伪,搞权术,耍手腕那一套。总之不能违己行事,只能直到而行,而这些似乎只有在学校的环境里才容易得以实现,在政治界恐怕就难以做到,所以,我对此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我深知光是自尊心强,不能低首下心这一条我就是无缘于政治的,我不可能是一个政治上吃的开的人。不过我也不希冀荣华富贵和飞黄腾达。我觉得我这一辈子能有机会读读书,教教书,能著书立说,使自己能够做个较实在的人,思想上能做个明白人,不算是个糊涂人,于愿足矣。其实,我如上所述所曾想及的这些,从根本上来说,也正说明我是一个笨人,一个无能于应付客观世事人情的无能者。我不过是想能避其短取其长而已。 四是报考师范大学,我不能报考理科,只能报考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这也是与我在中学读书时养成的旨趣有关。多年来,我觉察到一些学理工科的人在思维上和学文科的人是迥然不同的,我常觉的和他们在一起思想上格格不入,缺乏共同语言。在我看来写出一篇好文章,完成一部优秀学术著作和建成一座钱塘江大桥具有同样的价值。固然,我在理性上也认为茅以昇这类桥梁工程师在国家建设事业中的不可缺少,但我在情感上更接近胡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一类的人。

      古人云:术业有专攻,的确不错,而择业因人而异有其必然之理。总之,我的旨趣是不喜欢将来做一个在很小很小的问题上知道很多很多的科学家、工程师,而喜欢能够在很大很大的问题上知道很多很多的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家。 作了上面讲到的这些方面的考虑之后,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北京师大和北京其他大学如北大、清华、燕京大学一样,当年招收新生均由各校自主安排,并均除在北京本校设考区,以招收南方,主要是江、浙、沪三地的学生。北京师大在上海的招生地点与考场在一中学校。

 

 

      考试的科目与往年一样,有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诸科,有所不同的是还有一科“政治常识”,作为一门高考的科目。而这在当时的我来说,却一窍不通,一无所知的。所幸我在应考前买来并读了一本叫《政治常识答问》的小书,发现诸考题上面都有并都才看过記熟,所以应付这门考试也就不成问题了。国文科的作文题目是《论批评与自我批评》,这过去也是一无所知的。但这本小册子上也有,说这是共产党所一贯提倡和常用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我就是把这些统一写上并引用了若干古语如“满招损,谦受益”,“含满者多损,谦卑者多福”,“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敷衍成一篇文章。觉的大提还是切题和说明白了的。

      九月初,我见报并有朋友告知。我已被北京师大录取了。 于是我整装待发,离开家中亲人和故乡,从上海北上,和北大,清华等校被录取的新生同坐一辆火车出发,两天后到了北京前门车站,并随前来迎接的许多旧同学一起步入北京师大和平门外的校门。 这是的时间是1949年9月19日。 这时的北京新华门内正准备召开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十来天后,即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在天安门上宣告成立。我们适能躬逢其盛。 而我们,也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入学读书的第一届大学生。 李莉 2000年参加高考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离高考已经17年了,每每高考的那几天我依然会激动,因为那是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蓦然回首那一刻真的是人生的转折点,一起苦读的同学们以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我的历史老师,一个个子不高说话却很有力量的女老师,总是跟我们讲高考是一条高速公路,通过它你可以走的更远、更好、更舒适,我将其铭记于心。而后更将其放在学习生涯中:知识是你人生的高速公路,有了它,你才能走更远、更高、更精彩。这辈子受益知识颇多,一次次是知识让我改变了命运,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每一个阶段知识带给我的都是全新的感受,整个人的脱胎换骨。

      每次重回校园都为我带来了一个完全充满活力的人类思想汇聚的乐园,校园里浸润着花香的空气,朝气蓬勃的新生们让我也充满生机。未名湖畔杨柳飘,白城沙滩海浪啸。 又是一年高考时,愿17年学弟学妹们加足油卯足劲搭乘上人生的这条高速公路,迈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开往下一个美好的人生旅途。 范渊皓 2015年参加高考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学生 2015年我参加高考。考试那天,没什么特别,像往常一样,收拾书包走出家门;像往常一样,听着铃声做着卷子;像往常一样,交了卷子离开教室······只是,在离开的那一瞬,转过头去,一切都成了记忆。

 

 

      脑海中只剩下挑灯夜战的热泪、身负重荷的脚步、马不停蹄的身影······还有,我们一去不回的青春! 哈哈 如果能够回到十八岁,我希望对自己说:你以后会遇到很多砍,高考跟这些比起来不算什么,希望你从容面对,全力以赴,未来的路还很长,走好每一步,加油,少年! 那些透明年代,我的琉璃心,但愿你曾珍惜。还记得高考前,我们在黑板上写着高考倒计时。那时候期待那个日子来临又怕那个日子来临,但一切终究不可避免地将我们裹进时间洪流。高考前一天大家都在黑板上写下豪言壮语,多年以后如果回忆是一座城,那属于青春的街道,一定就叫“故事里”。我们在青春里,写下太多心事,很轻,经不起拨弄,很纯,经不起斑驳。终于明白,青春终会被搁浅,但从未被辜负。青春的尽头是回忆,回忆开了闸,流淌出一个叫做红尘的客栈。我们把青春寄托在这座客栈里,累了,倦了,哭了,痛了的时候住进去,发现初心仍在,青春永未散场,只是被珍藏。

(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