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晨报】西北师大教授孟子为讲述高考经历:偷偷复习功课

      高考,让无数人的命运崭新出发,夹杂着民族记忆,记载着整个社会的变革。本报推出的“我的高考——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稿活动”,为众多读者搭建平台,共忆青春岁月,分享每个人不同的高考故事。
      6月2日,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孟子为特意撰文来稿,回忆了自己的高考岁月。
      父亲去世得早,按政策可以不当知识青年下乡,但我还是去了。
三年后回城,我在中国人民银行礼县支行当出纳,每月工资21.80元,白天数钱手指都磨薄了,夜间还要守金库。
在水泥浇筑的阴森的狭窄空间里,一杆半自动步枪,50发子弹,一把匕首,时刻都放在床头最顺手的位置。
那时我20岁。
“怕啥?”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营业所长燕洪森——后来我的岳父大人说,“子弹推上膛,关上保险,有事开枪,大家就会出来的。”
那时,面值最大的人民币是10元,礼县盐官镇是个每三天就有一个集市的旱码头,邻县区的农民来交易骡马、周围的乡民来赶集,一个集日现金收支近10万元,分分毛毛地数,忙得不可开交,要是和会计对不平账,更是要忙到深夜。
“这样过一辈子,两年我可能就疯了。”躺在冷冰冰的床上,我再三认定,于我只有唯一一条路可走:考大学。
于是,我偷偷开始复习。选择文科,是觉得不需要去找老师请教数理化,而历史、地理、语文、英语完全可以自学。晚上读书,白天空闲时回忆、思考,所里人不知情,只说我咋一下变得傻乎乎的。
1980年的高考,预考结束,我等待通知。
好在预考通过了。高考时英语考试按30%计算,弃考也可以,我选择了后者。
成绩出来,不知是多少名,报志愿对没见过火车的我似乎更犯难。
“报新闻。”福建长泰人陈海流老师告诉我:“学其他文科,毕业可能当老师,就和我一样。”陈海流老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不知为什么,毕业后被分配到武威地区当教师,后调到礼县。他任教的礼县二中在盐官镇太平山上改造的清肃观里,远离镇子,每天就为了阅读《参考消息》,他天天来营业所,我觉得他很特别。
“新闻是啥?”我不懂。
“就是给报纸写文章,”他指着一条消息说:“你看,本报讯——记者——”
“我晓得了。”
于是我就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辑采访专业上了四年学,毕业。1984年分配到甘肃省广播电视厅当记者20年,其间援藏3年,大小获奖36个,当过制片人。
现在,我在大学教书,教大学生要“一心读书”,鼓励、告诫学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的和不读书的不一样。”谁也想不到,多年后,我也和陈海流老师走上了一样的道路。
委实,人的命运是无法预料的,尤其是在几乎决定一个人一生方向的高考左右下,变数太大,谁能前面知道后面的事哩?

来源:兰州晨报   A06版   时间:2017年6月5日   字数:1024

原文链接:西北师大教授孟子为讲述高考经历:偷偷复习功课

(编辑:阮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