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西北师大:培养“一带一路”使者
“嘉峪关城楼建于明朝,距今已经快700年了还这么完好,古代的建筑师真厉害。我的祖先原来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在有着“河西第一隘口”之称的嘉峪关城楼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刘磊一边用陕味普通话读着解说牌上的文字,一边发出感叹。
刘磊是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班学生,半年前从哈萨克斯坦来到甘肃。此前,刘磊曾看过不少有关中国文化的书,但真正与中国文化遗产亲密接触还是第一次。
触碰文化遗产还不够,这一次,刘磊将和180多名东干族留学生沿着河西走廊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学习酒泉钢铁公司、金川公司等现代化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东干族是甘肃、陕西回族后裔,历史上经历两次迁居,最终定居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是中国最大的海外穆斯林同胞群体之一。他们使用的东干语是汉语陕甘方言在中国境外的特殊变体,东干族留学生都能听懂陕甘话,不仅交流起来方便,而且有亲近感。
在刘磊的家乡,东干人仍然延续着陕甘的方言和生活习惯:他们喜欢吃拉面、水饺、包子,喜欢唱秦腔和民歌;结婚时,新娘身着绣满龙凤图案的大红襟袍,而新郎多身着长袍马褂……
在西北师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书记王君朝看来,东干族留学生是沟通中国和中亚各国的重要力量,也是向西开放的重要桥梁,他们可以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文化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欧麦尔即将本科毕业,他选择继续学习汉语言文学,“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希望可以留在这里,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合作与发展作出一点点贡献”。
“酒钢和金川公司有这么好的技术和原料,我们国家能不能和他们建立合作关系?”沿着河西走廊一路走来,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马帝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促进了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更带给东干族青年关于两个‘家’共同发展的思考,为他们提供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对丝路文化的了解,能使他们更好扮演‘一带一路’使者的角色。”王君朝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7年06月03日 版面:第02版 新闻·要闻 字数:810
原文链接: 西北师大:培养“一带一路”使者
(编辑:漆云)
- 【新甘肃】西北师大教授张国荣山水画邀请展在白银区开展
- 【甘肃日报】拆除围墙 打通“心墙” ——西北师大以真心实招破题“危房整治难”
- 【中国新闻网】西北师大“火炬”培育:锻造“能文能武”干将
- 【观澜新闻】中国化学会2024年第四届高分子前沿论坛在西北师大召开
- 【新华社】中法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Xinhua News】China, France deepen coopera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 【中国高等教育】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意涵与实践路径
- 【观澜新闻】历史最好!西北师大学子在“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 【新甘肃】西北师大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中国教育新闻网】西北师范大学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
- 【新甘肃】西北师大教授张国荣山水画邀请展在白银区开展
- 【甘肃日报】拆除围墙 打通“心墙” ——西北师大以真心实招破题“危房整治难”
- 【中国新闻网】西北师大“火炬”培育:锻造“能文能武”干将
- 【观澜新闻】中国化学会2024年第四届高分子前沿论坛在西北师大召开
- 【新华社】中法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Xinhua News】China, France deepen coopera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 【中国高等教育】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意涵与实践路径
- 【观澜新闻】历史最好!西北师大学子在“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 【新甘肃】西北师大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携手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合作
- 【中国教育新闻网】西北师范大学和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