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人生》王小波

《琉璃人生》王小波----新闻中心广播站
00:00/00:00

       W:欢迎收听今天的琉璃人生,我是主播乐天
       H:大家好,我是你们熟悉的主播婉君。
       W:首先先让我们关注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W:婉君,我最近在看王小波全集,他的文章太有吸引力了。
       H:是嘛,我之前也读过他的书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位颇有特色的作家吧。
       W;要想了解一位作家,首先要了解他的背景,知道他经历过什么才能更好的了解他的作品。
       H:是呢,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一突变对王小波是个很大的打击。
       W:1958年, “大跃进”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 1966年,上初一时“文化革命”开始,作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
       H: 1968年,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而在1971年,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W       :1973年,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1977年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 




       H:大学时代的王小波,在1980年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W:我自认为,王小波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作家,从作品而言理应受到称赞,而在很多地方王小波都被低估,或者,窄化了。
       H:基本上,许多人更强调他的有趣,他的不羁,他的自由精神,他如何启蒙了一代人的精神。甚至他给李银河的情书都被当作典范文本流传。但很少人真正谈论他的文体、他的语言、他非凡的写作技巧和他的思辨。
       W:是啊,在王小波早年,比如《三十而立》,比如《绿毛水怪》,比如《歌仙》,能体现他的有趣,他的恣肆放逸和他的力量,但不够老辣。《夜行记》是非常轻逸挥洒的作品,语言的剪裁已经有功力了。
       H:《黄金时代》是雕琢了十年的圆润之作,虽然直到《青铜时代》的译序里他才开始谈论《情人》和王道乾,但其实《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最接近《情人》的作品,那种回环往复寄寓幽深,但又轻逸自如随意往来的劲头。
       W:如今大多数人都窄化了的王小波的谈论……就像许多人赞美《海贼王》如何热血,而忽视尾田荣一郎的构图、虚构能力和宏伟世界观。H;是啊 ,就像许多人赞美《灌篮高手》如何激情青春,而忽视井上雄彦的分镜和画工如何划时代。就像许多人赞美《自由引导人民》如何体现了革命精神,而忽视德拉克洛瓦在这幅画里如何继承古典主义构图而融入鲁本斯失落二百年的传统并开了浪漫主义着色技法。
       W:就像许多人说乔丹能飞能跳如何霸气如何求胜欲强烈而忽略他如何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不断雕琢自己的技巧、领导艺术和身体使之不断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H:大体而言,一个人的表面层次总是最能被领略的,而他的技艺和内功常被忽略。王小波,因为他的精神和象征属性如此宏大,所以他不断打磨的技艺和内功,被忽略得尤其厉害。
       W:真有人以为说几句俏皮话、谈论几句生殖器、装几句大咧咧就能像王小波了,那才真是大大小看了王小波。很遗憾,有相当多的人,真就是这么认为的。




       H:现在还有很多人拿冯唐与王小波作比较。有很多人认为冯唐是一个有着“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此等觉悟的人。
       W:而王小波是一个做出“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这样总结的人。  一个认定“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的人。他一生都在用最基本但又是同时代最缺乏的常识,传递着”所谓幽默,便是幽深静谧处的温暖人心“这个简单的道理。  
       H: 这样的人,是一个努了半辈子写出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的金线王子所不及万一的。
       W:王小波还有一个不被重视的领域,就是独立文学。虽然独立文学内的绝大多数作家并不热衷王小波,但这个在独立文学出现前几年才刚刚死去和成名的作家,身上实在是包藏着太多的独立文学隐而不见的优缺点。
       H:王小波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知名的独立写作者,虽然不一定能包涵进独立文学作者的范围内,但在处境和写作特点方面还是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追求写作的独立性王小波是第一个追求写作独立性的成名小说家。
       W:是啊,这个评价我认为比较恰如其分,中国的诗歌可以说很早就走上了独立性写作的道路,这与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边缘性地位有很大关系,在小说方面却非如此,小说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文学的核心文体。

       H:对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爆炸更是将小说推上了一个异常崇高,倍受注目的地位,小说的写作也因此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和牵制。意识形态对小说写作的影响至今未能完全消除,每届矛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得奖作品都是一个对这种写作及其存在方式的提醒。
       W:八十年代先锋文学在掀起小说革新的狂潮的同时,也难免落于模仿和山寨外国文学作品的窠臼,先锋小说家,即便如莫言,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仍然未能创立一种具备完全独立性的文学范式,因而其作品数量和成就虽然蔚为可观,其写作却仍止于技巧上的迷狂,而缺乏穿越时空,打动人心的恒久魅力,最终也将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人淡忘。
       H:而这种乡土文学,执迷于乡土,固然有其纪录性意义,然而受了先锋文学影响,也更多的专注于用一些先锋性的文学技巧来强化长久以来乡土中国留给人们的特异形象。回看过去三十年来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小说家仅仅于专注于技巧上的研磨,而忽视了对小说的形式和本体关系的思考。
       W:独立文学的兴起,恰恰来源于对小说形式和本体关系的重新思考,小说本体包括了作者本体和作品本体,一个优秀的小说作者不但应该在小说的写作技巧上有所突破,更应该对小说形式和本体关系有所心得。




       H:这其实是小说作者对其自身和写作的一种自省,这种自省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关系着作者的文学创新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革新浪潮中,意识形态对作家的束缚的打破,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作家们思想意识的开放,也由此促成了八十年代的文学爆炸。
       W:然而现在来重新审视那场革新,就会发现那场看似狂飙突进的文学革新并不彻底,作家们有了选择小说形式的权利,却仍然没有获得重新塑造自身的自由,这使得他们写下的作品往往是瘸腿的作品,缺乏精神上的自由和开阔的视野。
       H;王小波则可以说是最早开始对作品形式与本体关系进行思考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众多关于小说的观点之中,“有趣”是一个最为醒目,也是最为深刻的标志性观点。
       W:王小波的“有趣”,不单单指作品的“有趣”,同时也指作者的“有趣”,这其实正是对作者本体的一种强调,即去除掉作者原本苍白无力的本体,代之以一个充满着理性睿智的“有趣”的作者本体。
       H:嗯嗯,王小波本人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以作家的人格魅力来衡量的话,王小波是最接近民国时代作家性情的一位当代作家了。王小波的出现,可以说是向中国早期文人传统的一次回归,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个异数。
       W;当然,王小波的“有趣”在现在看来也仍然显得过于天真,以现在的目光看来,“有趣”更多的是从前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期的智性发展的一种自然反应。
       H;这像是我们在本世纪初时第一次得到一部手机时的反应,然而在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智能时代之后,“有趣”的反应变得比过去短暂得多,也更加难以维持。
       W;但王小波还是第一次让我们如此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作家如何构筑自己的作者本体以及这种作者本体对他的写作的影响。而此前在我们的作家培养体系中,作家本体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重视,作家的独立人格严重缺位,作家们不是成为主流文化的顺从者,就是被某种极端思想所挟持。





       H:其实,这跟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也有很大关系,王小波其实也不能免于其影响,王小波在盛年期的早死,其实也与之有很大关系,他的那些颇受欢迎的随笔杂论的写作,虽然给他带来了名声,但未必符合他自由不羁的人格,长期积累起来的疾病在这种对于自我的困扰中突然爆发,也并不奇怪。
       W;中国的独立作家们,在对于自我的独立人格保持方面,与王小波是类似的。独立作家们不像主流作家们那样对主流文化安之如怡,而是主动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更不会主动地去迎合主流文化的需求,这得益于他们长期在主流文化之外游荡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警醒。
       H;人格上的独立性,投射到写作上,就是写作上的独立性。与主流作家们相比,独立作家的写作更多地呈现为“忠实于作者内心的写作”,作家们创造了独立的,唯我自在的视角,用全新的世界观去阐释各自的艺术世界。
       W:王小波的写作,至今少有人研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的写作具有“不可归类”性,是一种独立于主流文化圈之外的写作,在主流文化一家独大的形势下,会遭到主流评论家的选择性忽略。
        H:而在王小波之前,中国文学中还从未出现过像王小波的作品这样具有如此强烈的后现代性的作品,主流文学中的作品,绝大部分还是前现代的作品,虽然像先锋文学之类的作家们借用了许多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但写作意识仍然是前现代的,因此作品中的后现代性极为匮乏。
       W:王小波作品中的后现代性,得益于其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王小波是一个成长期特别长的作家,其成长过程中大致有三个重要阶段:文革/美国求学/归国生活,这三个阶段可以说是王小波的思想与写作发展的三部曲,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在其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H:地点/环境的转移,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在王小波的写作中产生了一种流动的品质,在他的唐传奇系列小说中,主人公除了古代侠客的身份外,还更加增添了一种居住在后现代城市中的普通人的视角,同时又有从美国生活经历中移植来的外乡边缘人的焦虑,于是一个看似复古的侠客小说在王小波笔下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视角的后现代作品。

       W:这种时空流的写作已经超越了当代主流文学的认知能力和评论视野,成为现在的时空流写作的一个先驱。王小波这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得益于他对时代的敏锐感知,他的丰富的阅历给了他对周围事物独特的看法,渗入他的整个感知体系中。
       H:有趣的是,他并未将这种感知转化为一种“现实主义”的写作,而是采取了夸张变形的重构作品的形式,以一些古典故事为基底,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写出融合着他自身的个性与感知的唐人传奇故事。
       W:王小波的故事,我们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下面到了我们的点歌时间了。  
       H: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与您说再见了,我们明天再会。

 (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