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诗语》 诺鲁孜特别节目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广播站 浏览量:1327次 发布时间:2017-04-04]
诺鲁孜节,也译纳吾肉孜节,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的突厥民族的的传统节日,每年自3月21日起,延续3天至15天不等。诺鲁孜节第一天,表演达瓦孜、沙尕迪(“面色发白”之意,可能是因为第一个人在表演时面色发白,故以此称谓的一种文体活动)。各家各户会在“挪巢”过程中重建和维修馕坑馕灶,打一坑“诺鲁孜馕”,从中挑选几个熟透的馕,精心晾晒,把它作为福禄的“引子”留到来年“诺鲁孜节”使用。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拉希德・阿利莫夫与中国外交学院校长陶坚、塔吉克斯坦在华留学生及外交学院学生共同庆祝了塔吉克斯坦的传统新年诺鲁孜节。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对他们来说,每年3月20号到22号的诺鲁孜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意义和汉族的春节一样。诺鲁孜节的仪式在20号的黎明开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然后,家长要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跟着,人们就要做"诺鲁孜饭",所谓"诺鲁孜饭",就是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种佐料煮成的稠粥。从当天午时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等到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也就开始了。 诺鲁孜节是伊朗和中亚(还有我国维吾尔、哈萨克、撒拉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民族)的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伊朗人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们看来,星神是掌握人类命运祸福的主神,其中白羊且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所以伊朗民众正好在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时,举行诺鲁孜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新年节。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9年将诺鲁孜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诺鲁孜是传承下来的庆祝活动,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诺鲁孜节,作为文化遗产和悠久传统和睦的象征,对加强各国人民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及睦邻友好理想基础上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联合国大会第A/RES/64/253号决议后正式成为国际性节日。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族当然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世袭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麦吾鲁德节”、“诺鲁孜节”等,前3个属典型的宗教节日。而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总之,诺鲁孜节在增进西域和中原间的礼尚往来、加强文化交流,犹其在形成古丝绸之路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民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掀起了整理、拯救、挖掘、继承和发展各民族文化遗产、恢复传统节日的热潮,各县市开始举办诺鲁孜节活动,并用各种形式传到家家户户。
诺鲁孜节第一天,表演达瓦孜、沙尕迪(“面色发白”之意,可能是因为第一个人在表演时面色发白,故以此称谓的一种文体活动)。艺人敲锣打鼓,吹唢呐许久,告诉人们诺鲁孜节已经开始了,人们奔走相告,结伴而行,走出城外,在诺鲁孜广场选看自己中意的节目表演,唢呐声停,各种表演紧接着开始。下午,唢呐声再起,围观在不同场地的观众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那惊心动魄的达瓦孜表演场地,观看惊险无比的高空行走表演。那时的达瓦孜艺人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演出,往往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所使用的都是一个立架,不另外立柱拉绳。今天是这家的,明天是他家的,轮流表演,一般情况下维持一周左右,每天有新人,故观众百看不厌,日日观众如潮。“登顶”是达瓦孜表演的“压轴曲目”,又是诺鲁孜节近尾声的象征。这一天,一般是由最负盛名的艺人做表演。如果这时有消息说“达瓦孜之圣”阿西木·阿吉前来表演,不但城里万人空巷,就是那些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也会徒步连夜赶路前来观看,还有很多人夜宿广场,只为占据一个有利的观看角度。待达瓦孜艺人完成“登峰”后的最后一个动作,早已有人把一匹匹彪悍的骏马绑在立柱上,艺人着陆后,有人将最好的马匹敬献给表演最出色者,并有人为他着袍戴帽,恭敬地将英雄扶上马鞍,其它马匹则赠送给其它艺人,鼓乐声中,艺人们骑马谢幕。
“这一古老的传统新年恰逢春季到来,从西亚、中亚和南亚到高加索、巴尔干和其他地区,各地人民将以丰富多彩的习俗、仪式和庆典,迎新春、庆佳节。诺鲁孜节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如今,这个节日已成为突厥语系民族和波斯语系民族共同庆祝的主要节日,于此同时巴尔干地区、黑海盆地、高加索、中亚等地区各个民族共同庆祝这个节日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大多是信仰伊斯兰教之前,曾信仰过萨满教或受萨满教影响,保留有一定的原始萨满教遗存的民族。
诺鲁孜节是庆祝春天来临的节日,也是象征团结互助、和谐劳动、辞旧迎新的节日,它的形成与自然现象的规律、农牧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个节日,古人了解了建设性劳动与大自然再生周期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生命的自然本源怀着关爱和尊重的态度,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始习俗。
诺鲁孜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新疆,凡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都过这个节。也称踏青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
维吾尔族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们看来,星神是掌握人类命运祸福的主神,其中白羊且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所以穆斯林们正好在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时,举行诺鲁孜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新年节。
维吾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装举行各种节日活动。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维吾尔人要做“诺鲁孜饭”,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加上多种佐料(也加野生调味佐料)煮成稠粥,称作“克缺”或“冲克缺”(丰盛粥)。做这种饭时,不再宰牲畜。从当天午时更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后,每户请客吃饭,男女老少分别跳舞和唱歌,尽兴表达对新春的欢悦之情。
“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就开始了。
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总之,诺鲁孜节在增进西域和中原间的礼尚往来、加强文化交流,尤其在形成古丝绸之路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个民族与维吾尔族人同一时间庆祝诺鲁孜节。
每年昼夜时差相等时分即3月20日——22日夜晚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
听到鼓声的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麦西莱甫开幕的标志,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太阳冉冉升空为止。这是琴师、歌手、舞手显示才能的最好舞台;
次日,人们洗浴净身,换下冬装,吃诺鲁孜节饭,邻里间相互赠送诺鲁孜节饭以示祝贺新年。原先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间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间协商破镜重圆;
早餐后,邻里中的男人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进行讨论,自愿捐助贫困者;
家家户户全部动员,对家里户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
为鸟雀筑巢,为它们繁殖打基础;
上坟,在亲人坟头上施洒谷物;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维修或重建桥梁,清理池塘,做好引进春水的准备,并全面动员,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对他们来说,每年3月20号到22号的诺鲁孜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意义和汉族的春节一样。诺鲁孜节的仪式在20号的黎明开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然后,家长要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跟着,人们就要做"诺鲁孜饭",所谓"诺鲁孜饭",就是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种佐料煮成的稠粥。从当天午时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等到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也就开始了。 诺鲁孜节是伊朗和中亚(还有我国维吾尔、哈萨克、撒拉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民族)的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伊朗人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们看来,星神是掌握人类命运祸福的主神,其中白羊且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所以伊朗民众正好在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时,举行诺鲁孜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新年节。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9年将诺鲁孜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诺鲁孜是传承下来的庆祝活动,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诺鲁孜节,作为文化遗产和悠久传统和睦的象征,对加强各国人民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及睦邻友好理想基础上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联合国大会第A/RES/64/253号决议后正式成为国际性节日。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族当然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世袭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麦吾鲁德节”、“诺鲁孜节”等,前3个属典型的宗教节日。而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总之,诺鲁孜节在增进西域和中原间的礼尚往来、加强文化交流,犹其在形成古丝绸之路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民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掀起了整理、拯救、挖掘、继承和发展各民族文化遗产、恢复传统节日的热潮,各县市开始举办诺鲁孜节活动,并用各种形式传到家家户户。
诺鲁孜节第一天,表演达瓦孜、沙尕迪(“面色发白”之意,可能是因为第一个人在表演时面色发白,故以此称谓的一种文体活动)。艺人敲锣打鼓,吹唢呐许久,告诉人们诺鲁孜节已经开始了,人们奔走相告,结伴而行,走出城外,在诺鲁孜广场选看自己中意的节目表演,唢呐声停,各种表演紧接着开始。下午,唢呐声再起,围观在不同场地的观众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那惊心动魄的达瓦孜表演场地,观看惊险无比的高空行走表演。那时的达瓦孜艺人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演出,往往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所使用的都是一个立架,不另外立柱拉绳。今天是这家的,明天是他家的,轮流表演,一般情况下维持一周左右,每天有新人,故观众百看不厌,日日观众如潮。“登顶”是达瓦孜表演的“压轴曲目”,又是诺鲁孜节近尾声的象征。这一天,一般是由最负盛名的艺人做表演。如果这时有消息说“达瓦孜之圣”阿西木·阿吉前来表演,不但城里万人空巷,就是那些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也会徒步连夜赶路前来观看,还有很多人夜宿广场,只为占据一个有利的观看角度。待达瓦孜艺人完成“登峰”后的最后一个动作,早已有人把一匹匹彪悍的骏马绑在立柱上,艺人着陆后,有人将最好的马匹敬献给表演最出色者,并有人为他着袍戴帽,恭敬地将英雄扶上马鞍,其它马匹则赠送给其它艺人,鼓乐声中,艺人们骑马谢幕。
“这一古老的传统新年恰逢春季到来,从西亚、中亚和南亚到高加索、巴尔干和其他地区,各地人民将以丰富多彩的习俗、仪式和庆典,迎新春、庆佳节。诺鲁孜节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国际诺鲁孜节致辞
如今,这个节日已成为突厥语系民族和波斯语系民族共同庆祝的主要节日,于此同时巴尔干地区、黑海盆地、高加索、中亚等地区各个民族共同庆祝这个节日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大多是信仰伊斯兰教之前,曾信仰过萨满教或受萨满教影响,保留有一定的原始萨满教遗存的民族。
诺鲁孜节是庆祝春天来临的节日,也是象征团结互助、和谐劳动、辞旧迎新的节日,它的形成与自然现象的规律、农牧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个节日,古人了解了建设性劳动与大自然再生周期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生命的自然本源怀着关爱和尊重的态度,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始习俗。
诺鲁孜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新疆,凡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都过这个节。也称踏青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
维吾尔族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们看来,星神是掌握人类命运祸福的主神,其中白羊且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所以穆斯林们正好在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时,举行诺鲁孜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新年节。
维吾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装举行各种节日活动。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维吾尔人要做“诺鲁孜饭”,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加上多种佐料(也加野生调味佐料)煮成稠粥,称作“克缺”或“冲克缺”(丰盛粥)。做这种饭时,不再宰牲畜。从当天午时更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后,每户请客吃饭,男女老少分别跳舞和唱歌,尽兴表达对新春的欢悦之情。
“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就开始了。
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总之,诺鲁孜节在增进西域和中原间的礼尚往来、加强文化交流,尤其在形成古丝绸之路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个民族与维吾尔族人同一时间庆祝诺鲁孜节。
每年昼夜时差相等时分即3月20日——22日夜晚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
听到鼓声的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麦西莱甫开幕的标志,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太阳冉冉升空为止。这是琴师、歌手、舞手显示才能的最好舞台;
次日,人们洗浴净身,换下冬装,吃诺鲁孜节饭,邻里间相互赠送诺鲁孜节饭以示祝贺新年。原先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间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间协商破镜重圆;
早餐后,邻里中的男人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进行讨论,自愿捐助贫困者;
家家户户全部动员,对家里户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
为鸟雀筑巢,为它们繁殖打基础;
上坟,在亲人坟头上施洒谷物;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维修或重建桥梁,清理池塘,做好引进春水的准备,并全面动员,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该节也称之为踏青节,家家户户连续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
(编辑:朱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