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东:探索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旧址遗址、文献文物和凝结在其中的革命传统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在今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新形势下,高校加强以“红色”为主题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追忆革命沧桑岁月,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应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利用与开发并存的问题,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创新性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优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也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红色资源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高校育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一、红色文化对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1.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属性,它既有物质的形态且不可复制,孕育着强烈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掘、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这些丰富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的执着追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遗存下来的红色资源,蕴涵着丰富的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在其中。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思想情感,就从来不会有爱国主义情感,也不可能有崇高的革命情怀,就不会有人对哲学和真理的执着追求。”不能脱离感情而主观的存在,必须要与现实的客观物体相互依存,要有历史悲悯情怀,爱憎分明。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的表现从感性更趋向于理性,使爱祖国的情感与爱国主义的行动结合起来。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优良的教育资源,它在形态上表现为物质的、信息的、精神的,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提升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传统。
        3.整合和利用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立志成才。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故事,为后代树立了精神榜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激励着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就像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著作《教育漫话》中指出的那样:“没有什么能像革命英雄那样,具有时代榜样的魅力,这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深刻地震撼着无数人们的心灵,使他们振奋前行。”红色资源蕴育着丰富的精神,红色资源蕴育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贡献观、克勤克俭和不屈不挠的朴实观、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牺牲观。高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教育中所蕴涵的“三观”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造力,磨练大学生的创造毅力,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高校育人中红色文化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作为红色文化,凝结与继承了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反映了时代先进思想意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内涵。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利用与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有许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流于形式,流于节日化;红色精神内涵的运用与高校教学相互脱节,过于传统;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的方式比较单一,过于片面化;挖掘与整合红色资源精神内涵还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化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1.参观形式停留在“走马观花”。许多高校在利用红色资源的时候,重在游览,对红色遗址、纪念馆、红色故居等,没有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往往是走走看看,流于形式,没有深入体验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的未来,离别亲人赶赴前线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观看革命题材影视则往往带有娱乐性,不能结合影片的历史背景和可歌可泣的革命先辈的事迹进行正确解读,缺少反思和讨论,这种表象的参观和观看使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够深刻,从而影响了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不到真正教育的作用。
        2.红色资源育人价值的挖掘停留在表象。用科学理论和革命传统培养人、教育人、造就人和塑造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为国家培养千秋万代接班人和建设者永不变色的重要保证和关键因素。作为可发掘和利用的红色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开采价值,不能只停留于红色资源的表象而是要灵活多样地运用于大学课堂之中,要实地体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只有躬行体验,才能使人置身其中有种睹物思人般的感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烽火永不熄灭,那是因为每一处革命遗迹和遗物,每一件珍贵文物的保存,都折射出革命先辈高尚精神和无穷的思想魅力。因此,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增强其教育性,不能只停留在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博物馆、革命故居等场所,还要深深根植于大学课堂,通过各种形式,运用多种途径,使大学生内化于行。
        3.红色资源营造文化氛围流于节日化和应景化。红色资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更有着教育价值,但是每逢组织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的时候,就丧失了真正的教育意义,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红色资源基地参观节日化,重大历史纪念日才会开放,二是红色资源参观应景化,往往只停留在景物和革命遗留物的观赏。红色资源体现的是“催人奋进,孜孜不倦”的精神价值,成为民族国家之魂,成为不甘沉沦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更是一种“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的写照”。红色资源的革命精神价值是培养和教育广大学生最好的动力,也是培育广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的最好典型材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大力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推广和宣传红色革命精神,使革命理想信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理想信念境界,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4.尚未建立校园形象直观的红色网站。高校要运用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借助先进的网络将红色资源生动形象地融入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成为开拓红色教育内容的新形式和新途径。但是,部分高校校园网络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红色资源专门的网页,来提供给广大学生浏览观看,甚至即使建立了红色网站其内容视频、文字,从来没有更新过,停留在原始的最初阶段。作为新生事物的大学红色网站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由于红色网页内容不够新颖,网站内容的文字枯燥,形式单调,内容更新缓慢,导致不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                                                    
        5.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促进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方法。在高校中红色资源应用形式单一、表面化现象普遍存在,思政课内容不够丰富,红色教育对学生渗透不够。红色资源文化应该广泛贯穿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而且要在学校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形成体系。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效果,使受教育者充分咀嚼,不能“得过且过”,听了感动,下去不动。


        三、营造红色文化浸润的校园环境


        1.改革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现阶段有传统的思政教育,也有欣赏红歌作品、参加红色旅游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这个基础上,要统一部署,下大力气整合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课堂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各种实践与认知需要在这里得到提炼与升华,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理念。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摆在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比如,有的大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等课程中将欣赏“经典红歌”引入课堂,针对不同的内容给学生播放相应的曲目,并介绍歌曲的背景和内涵,同时,鼓励学生学唱红歌。这种教学方式生动形象,活跃了课堂气氛,用艺术感染学生,用精神教育学生。这一做法明显弥补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的现状。我们应该将历史教育课、音乐欣赏课、红歌KTV 比赛和红色旅游这些内容融入到我们的思政课堂教育中。
        2.红色教育融入时尚元素。众所周知,现代的年轻人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兴趣浓厚,追求时尚。这也提示我们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比如,传统的红歌演唱,也可以通过改变节奏、伴奏艺术形式以及演唱方法等,真正贴近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拉近与青年学生的距离,在传统中融入新潮元素,传统才会在青年中传承。
        3.红色教育要突出特色。近年来,红色教育得到各高校的重视,花精力开展红色教育。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同质化严重,特点不突出,往往一窝蜂。红色教育要丰富教育内容,因地因人而异,因专业区域而异,组织不同的参观教育活动。要深度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军事训练、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和网络教育等融汇贯通,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教育工作者有责任组织更多的红色文化活动,整理和发现更多的红色元素,将这些融合成更多更经典的红色文化,传给我们的学生。
        4.红色教育要拓展领域。高校红色教育除了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之外,还要努力构建大学生宿舍、班级、校园及网络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多途径、宽平台的立体红色教育体系,积极探索红色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该广泛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兴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对话,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推进红色教育。
        5.发挥学生理论社团作用。高校团委和学生会要引导学生成立红色理论社团,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些社团是高校红色教育学习形式和活动载体的积极创新,通过个人自学、座谈交流、典型引导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红色理论和事迹的热情与兴趣,并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当中,为红色社团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经费保障和智力支持,可以考虑选聘一批老教授、老专家作为理论社团的指导顾问,深入课堂内外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于点滴之中引领学生践行红色文化理论。
        6.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充分发挥高校本身及周边爱国主义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主动挖掘本校及周边红色教育教学资源,与当地及周边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对接,签订合作教育协议,建立双方互动模式,把教育基地作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教学的实践基地。通过红色之旅的开展,将坚定理想信念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爱国主义基地教育与思政课堂教育相结合,红色旅游教育与实践“中国梦”活动相结合,搭建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红色基地教育平台,创建高校开放教育型、亲身体验型、实践启迪型的红色教育模式。
        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是高校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应对当前复杂多变国际形势的战略选择。高校要坚持以红色教育为引领,整合相关资源,利用先进手段,与高校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等一系列的创建评比活动结合起来,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全方位、多层次、高品位地塑造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红色精神,奏响代表时代发展方向、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