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召开2019年本科教育工作闭幕会

    429日,西北师范大学2019年本科教育工作闭幕会在毅然报告厅召开。党委书记张俊宗出席会议并讲话,校长刘仲奎主持会议,党委副书记刘玉泉,副校长董晨钟、张生勇、李建民、纪委书记姚志宏出席会议,各学院、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25个学院围绕学习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主题报告(西北师大本科教育100条)及相关配套文件,就课堂教学延伸五个环节及过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思政、劳动课实施、师范专业认证、“金课”建设、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主体责任、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提升考研率和录取率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




张俊宗作大会总结讲话,他指出,在全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时期,我们召开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取向“热”起来了,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中“露”出来了,加强本科教育教学从如何落地生根的要求上“动”起来了。研讨阶段,各学院扎实开展集中学习、分组讨论、专题研讨,为学校做好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出谋划策,凝聚共识。他说,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抓住本科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让全校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了这个根本问题,始终遵循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本科教学,始终坚持以本为本不动摇,为进一步推动工作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积极的动力基础。

张俊宗指出,重视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规律性问题,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要把此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贯穿在全年工作之中,首先要抓稳抓细抓实,坚定推进“西北师大本科教育100条”落地生根,深刻领会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更新观念,打牢本科教育教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导向,纠偏认识,统一思想,真正做到“四个回归”和“八个首先”。要坚持“以本为本”,回归常识,围绕学生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合理为学生“减负”;要回归本分,使教师以教学为第一要务,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要回归初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回归梦想,倾心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牢站稳政治立场,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要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把做好思政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有机融合。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积极推进“新师范”“新工科”“卓越人才计划”建设,淘汰“水课”、努力打造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金课”。立足实践、突出重点、激活动力,稳扎稳打推进“西师本科教育100条”落地生根,观念上,立足实际,容不得半点虚浮和官僚主义思想;行动上,要把本科教育教学总体要求和具体特点相结合,掌握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课后作业五个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科研、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条件,增强教学成果竞争力,加强教育成果培育,激发教师和学生积极性。

张俊宗最后强调,全校上下要切实树立“一盘棋”思想,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充满信心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跃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同频共振,切实把西北师大办成不负众望的一流大学。

刘仲奎在讲话时要求,要认真学习研究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方案,绘制好今后一段时期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施工图”,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夯实人才培养基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人人重视教学、人人关心教学、人人支持教学、人人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要不断巩固和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教育部一流专业、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切实做好专业、课程建设布局规划;靠实工作责任,从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出发,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各学院要对照“西北师大本科教育100条”细化制定学院实施方案,切实将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各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全校上下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开创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新局面。

本次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于416日启动,会议期间各学院按照会议方案扎实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校领导分别出席各学院研讨会。截至目前,共组织学习研讨123场次、参与教师3740人次、参与学生1263人次。

(文/牛丽杰 图/郑啸勇 编辑/李娜)